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资大师私房课文字版(第一章完)

投资大师私房课文字版(第一章完)

1.1抄底高盛:投资绝不仅是恐惧中贪婪2018年10月的一个周日,巴菲特在奥马哈的家中接到了高盛副董事长拜伦·特洛特的电话,他跟巴菲特一样,也是老实巴交的美国中西部人。

说实话,他是那一刻巴菲特唯一真正信任的投资银行家。

他来电很简单,他希望巴菲特在大崩溃中投资高盛,他甚至向巴菲特透露,政府正在推动高盛并购美联银行。

这是在暗示巴菲特,你买了高盛,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

可是巴菲特摇摇头说,拜伦,这是不可能的,美国财政部官员都曾有过这两家公司的任职经历,考虑到避嫌,政府是不可能为这两家公司的并购提供交易资金的。

你看,关键问题上,巴菲特一点儿也不含糊,他的投资从来不依靠内幕信息,事实上,这不是巴菲特第一次拒绝华尔街。

早在2008年3月28日,雷曼兄弟的CEO迪克·福尔德就给巴菲特抛来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给雷曼提供救助资金。

此刻,正在享受樱桃可乐的巴菲特很快提议,他有兴趣投资红利为9%的雷曼优先股和40美元行权价的认股权证。

用这种方式来投资,就像购买了一个可转债。

平时,稳赚每年9%的高额股息,同时,如果市场大涨,涨到40美元上方,巴菲特可以把优先股转成普通股一笔卖掉,当然,涨得越多,他赚得越多,这真的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好买卖。

可是,雷曼却认为这样干,巴菲特占了大便宜,他拒绝了巴菲特开出的条件。

经过反复的拉锯,巴菲特也毫不让步,最后,雷曼在其他金融机构那儿获得了资金。

但是,他却没有得到来自巴菲特声誉的价值。

后面的故事很快急转直下,雷曼的股价跌到只有1美元,很快这家百年投行顷刻倒塌瓦解。

华尔街开始意识到,资金并不是救援的全部。

比金子更宝贵的是信心,比信心更珍贵的是你的信誉和声誉。

巴菲特一生最为珍视的就是他的信誉,信用评级堪比美国财政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是巴菲特商业模式最强大的护城河之一。

而那些被巴菲特所投资的公司,也因为得到了这种强大的信用保证和品牌背书,也都得到了很多隐形的商业优势。

果然,高盛和美联合并的方案最终被取消否决,金融危机像肆虐的瘟疫,已经从华尔街扩展到了整个美国,它正在疯狂地向全世界蔓延。

失去了政府背书的高盛,只能再次找到巴菲特,希望能得到他的信心、资金和信用。

这个时候巴菲特正带着他的小孙子在家门口的甜品店在悠闲地逛街。

高盛知道,想让巴菲特入股,价格必须便宜。

于是提出,高盛愿意用10%利息的优先股出售50亿美元的额度给巴菲特,这意味着高盛每年为这笔交易要给巴菲特5亿美元旱涝保收的支出,同时,他还允许巴菲特可以用低于现在交易价格8%的价格转成普通股。

终于,巴菲特决定重拳出手投资。

外界广为传诵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可是,在金融危机中,巴菲特表现得十分保守,他多次拒绝华尔街,他并没有大肆买入普通的股票,而是最终选择了优先股来投资,那这个优先股到底是什么呢?优先股虽然名字上叫股票,但是本质上它是一种债券,它在发行的时候有明确的股息收益率,就像保本理财一样,有写入合同的约定利息。

由于优先股的利息是法定的,所以公司利润的增减都不影响优先股息的发放。

当一家公司赚钱之后,他必须优先地将利润分配给优先股的股东。

作为股息回报,假如他经营不善,公司进入破产清算,也需要先变卖资产,要先把本金还给优先股的投资人。

因此这笔投资巴菲特只需要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高盛到底会不会倒闭?巴菲特认为,此时金融危机已经接近尾声,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CDO 和CDS,也就是那些垃圾的次债,高盛并没有牵连太多,而得到巴菲特的巨款优先股的投资之后,高盛的安全垫儿反而又加厚了一层。

所以,此刻投资高盛,巴菲特认为机会远远大于风险。

在这笔投资中,其实,巴菲特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你到底能不能赚到不承担风险的收益呢?在投资中其实大家都知道,富贵险中求,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匹配的。

比如期货市场,杠杆越高,承担风险越大,发家致富可能赚得越多。

但是,杠杆可以让你在短时间把钱全部亏光。

再比如说2015年中国的A股疯牛,也有大量的杠杆资金,可是最后呢?瞬间清零,是崩塌地下场。

巴菲特做了55年投资,多次牛熊依然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他能不断地将风险剥离,去获得几乎无风险的收益。

当一个机会来临,他先去思考,风险在哪儿?而不是去看,能赚多少。

在这个故事里,巴菲特虽然满心看好美国,看好高盛,但是他没有买高盛的普通股,这个细节,注重安全和规避风险,这是给那些只知道“别人恐惧我要贪婪”的人们最好的一课。

最终,高盛在金融危机后上涨了很多倍,巴菲特成功地将优先股在高盛股价115美元的时候行权,转化成普通股,卖掉了一些,而后又持有到今天,他已经获利好几十亿美金了。

复盘总结一下,你看到巴菲特在金融危机中大手笔投资高盛,瑞然是优先股,但本质上他买的就是一个特殊的可转债。

可转债这些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也逐渐从小众变得主流,机构发行可转债,可以用很低的利息去融资。

而投资者持有可转债,又有攻守兼备的特征,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

可转债这个金融工具,它有三个关键词:①债性②股性③转换性先说债性,毕竟顾名思义,可转债首先是一种债券,债券在约定的期限内是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利息收入的。

但是,债券也是在上市交易的,因此,它的交易的票面借个持续地每天都在波动。

如果投资者总是高抛低吸,试图去赚取差价,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亏损。

然而,如果你用非常低的价格投资了可转债,你长期持有到期,那么最后本金和利息,其实是可以安稳获得的。

再说它的股性。

如果将可转债转换成了股票,那么你持有的资产也就从债券变为了股票,投资者也就从债权人变成了公司的股东,因此公司不必再归还投资者本金,当然也不用再每年付给你利息了。

第三个关键词——转换性。

这个特征对可转债来说非常重要。

可转债不是变形金刚,可以随时变换身体形状。

你想要从债转成股,一般条件上有条款的严格限制。

比如你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去转股,比如只有抵达特定的股票交易价格,到达某个价位,投资者才具有由债转股的权利。

如果投资者遵照规则转股最后没成功,那一般公司还会给你付一笔额外的利息作为补偿。

咱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

假如说,隔壁老王买了一家公司的三年期可转债,票面利率约定是每年3%,行权价假如是16块钱,这个公司目前的交易价是12块钱,这就意味着,在这3年内,老王每年稳赚了3%的利息收益,而由于这个可转债的行权价是16块,现在股价是12块。

所以,如果老王在3年内,股票价格达到了16块,他就可以转换成股票,然后卖掉,额外就获利了4元,或者说是33%的收益率。

从这个角度看,老王麦这个可转债,下有债券的分红率作为保底,上有股票的增长作为额外的收益,所以这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一般可转债,都是在熊市中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策略。

但是,各位务必要当心,买入成本必须要合理,不能高出面值太多。

如果你在市场炒高的价位去投资了可转债,那最后可能依然无法保证本金的安全。

除了买入价格合理之外,投资可转债还有一些需要留心的细节。

投资者还要像巴菲特入股高盛一样去判断,这个公司是否会倒闭,大股东会不会资不抵债。

中国资本市场的可转债不是没有风险,也出现过质押率过高,上市公司最终可转债血本无归的案例。

最经典的就是乐视网。

之前乐视网发行过票面利率非常高的可转债,很有诱惑力,贾跃亭本人也用他的信用作了担保,但是,这公司经营不善,最终乐视的股东也出现了更换,而原来持有乐视网可转债的投资者也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总结一下,本期内容你了解到了可转债这样一个投资工具,你知道了在投资中绝不是简单的“别人恐惧你贪婪”。

你也知道,人生跟企业的信誉在危机时刻是多么重要,当你获得了剥离风险之后纯粹的收益,你就有希望把投资的雪球越滚越大。

1.2童年的复利种子,人生第一桶金1930年的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不幸的是他一出生就遇上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初期。

但是不幸中的万幸,大萧条一过,美国股市便迎来了黄金的百年牛市起点。

而且巴菲特的家庭其实是一个中产阶级,还比较富裕,他们家族六代以来,成员都在奥马哈市的政界与商界崭露头角,混的都不错。

从童年时代开始,巴菲特就展现了出与众不同的很多特质,一个是他特别着迷于数字,另一个是他非常热爱阅读。

其实这两个特点,纵观所有的投资大师,他们都具备。

值得一提的是,让巴菲特着迷的书,不是其他小伙伴喜欢的什么漫画和游戏书,巴菲特特别喜欢的是看如何赚钱的书。

而且他看书不是粗略的翻一翻,而是仔细研读里面的内容,那些东西包括数字,深深的刻在他的脑子里,直伴一生。

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接受采记者的采访他都能马上回答出来“1930年奥马哈的人口是二十一万四千零六人”。

在1937年的夏天,七岁的巴菲特来到了当地的本森图书馆。

当时小伙伴儿在儿童图书区向他用力地招手,“沃伦!快来这边!”大家手里拿的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事,试图把他吸引过来。

但是巴菲特对这些人见人爱的小老鼠没有任何兴趣,他走到了金融类书籍的区域,拿起来一本书,名字叫做《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

书如其名,里面真的介绍了一千种赚钱法门。

巴菲特对这本书那是爱不释手,一直看到天黑,在图书馆要关门的时候,小巴菲特走到前台说:“管理员叔叔,我能不能把这本书拿走?”当时图书管理员无法相信,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竟然要借有关于赚钱的书,他说道,这真是个小财迷呀!回到家之后,巴菲特沉迷其中,书中说到了一个案例,让他非常着迷,就是投币体重机。

这个案例简单来说就是先买一台体重机,然后每次有人来称体重都要投币一元钱。

这个经历大部分中国人也都经历过,因此体重机的主人就能够赚到这一块钱。

把赚到的钱攒起来,等到攒够了就可以再买一台体重机,然后用两台体重机来双倍赚钱,如此推进…觉得有趣还不够,小巴菲特自己马上动手画了一张表格,他开始思考,用多长时间可以让全世界每人都拥有一台体重机。

如果美国人每天称重十次,那么他就能成为体重行业的洛克菲勒。

七岁的巴菲特当时可能还不太知道,这张表其实就是复利思维。

所谓复利就是利润再投资、不断利滚利带来持续增长,这是巴菲特展现复利投资思维能追溯的最早案例。

为了实践这个理念,他开始不断的攒钱。

先是挨家挨户的去卖可乐、卖口香糖、卖报纸…他都干过,只要能够把这些钱攒起来去买下一台体重机,他都愿意付出辛苦。

这对年少的巴菲特来说,他觉得乐在其中,年幼的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的开始了自己伟大的滚雪球之旅。

其实我们很多投资者,大家都已经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大家特别感兴趣大师的童年经历,因为我们也想去培养孩子的好思维和好习惯。

其实有人研究过教育学,发现男孩在小时候更依赖母亲,但是在逐渐成长之后,父亲的价值观,可能对他影响更大,在巴菲特童年时期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名经纪人,也有人说他是一名银行交易员。

作为金融行业从业者,他其实不像大家看到的华尔街电影中呈现的那样光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