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国贸1102 潘博筠 08
国际贸易学知识理论归纳
1. 绝对成本理论
(1) 产生: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
书提出:绝对成本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2) 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
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如果一国某种商品
的生产成本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
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3) 一国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
○1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破产等自然条件
方面的优势,只是天赋的优势。
○2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的优势,只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优势。
2. 比较成本理论
(1) 产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
较成本理论。
(2) 理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是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
低或者是相对低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
(3) 比较成本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以葡萄牙和英国的葡萄酒案例为例,葡
萄牙应该“两优则其重”,英国应该“两劣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
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
异,就会出现价格上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
较优势。
(4) 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
益,这为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整个世界贸易
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在主权国家之间发生平等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劳
动生产率落后的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
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利。
○3两国间贸易的实质是对专业化分工利益的分割问题。这就为探讨不等价
交换,贸易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
局限性:
○1比较成本论虽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
彻底的,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证明他的理论观点,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或者是静态化,
忽略了动态的分析。
○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
3.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浦国贸1102 潘博筠 08
(1) 产生:瑞典经济学家波尔蒂尔●俄林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
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
代替了李嘉图的单一的生产要素理论。
(2)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
商品价格差异
↑
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
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
↑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3)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
○1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2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
(4)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1俄林在李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
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虽然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但是它的分析更
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局限性:
○1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这些都影响到了对现实的国
际贸易的解释力。
○2该理论没有考虑到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
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5)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某种商品在一国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是
劳动密集型,但是在另一个国家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却可能是资
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化,正
是因为这样,其中一国必定会出现里昂惕夫之谜。
○2要素非同质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
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每种生产要素实际上都是
不同一的,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例如,对于一
个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
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
○3贸易壁垒说:不少经济学家人为里昂惕夫之谜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
造成的。
浦国贸1102 潘博筠 08
○4需求偏向论:这是试图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这种解
释认为,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
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
○5自然资源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和劳动两
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要素。
○6里昂惕夫之谜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引发了人们对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现象、新问题的深入探索,使当代国际
贸易理论的研究更接近现实。上述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补充了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
践的解释能力。
4.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1) 含义与积极作用: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研究与开
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的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
基础和贸易格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5. 产业内贸易理论
(1) 概念: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两国以上在某种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进行相
互贸易,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偏好相似论
○2市场结构论
(3) 产业贸易理论的积极影响:
○1生产效益将依赖于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
○2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
提高社会福利程度。
6. 公司内贸易理论
(1) 含义:公司内贸易也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商品的运动
跨出了国界,它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之间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
(2) 理论解释:
把市场建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可
以获得一下几方面的利益:
○1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2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的掌
握市场力量。
○3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
定性。
○4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世界转移中的各
种不确定性。
○5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的利益。
(3) 公司内贸易的评价:公司内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
前提。即国家是最恰当的基本分析单位,生产要死在国内可以自由流通,
浦国贸1102 潘博筠 08
在国与国之间则不能流通;国际贸易产品在市场上按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
进行交换。公司内贸易理论指出不仅生产要素可以在统一跨国公司的不同
国家间自由流动,而且通过调拨价格可以不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进
行交易,这种突破必然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7.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 主要内容: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
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
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
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
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2)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
四个基本因素: 自然资源
○1要素条件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
○2需求条件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
两个辅助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政府作用
(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1.区别: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到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竞争优势,有突
破发展
2.联系:○1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
○2可以相互转化
○3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1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
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
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
○2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利益,注重的
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因此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像日本和韩国这类资源稀
缺的国家能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
的原因。波特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传统贸易理论忽视国内需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
影响,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小。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明确提
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
求的忽略。
○4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波特认为国内的决定因素
绝大部分是在国家的支持和影响下实现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
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