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 级制度
2020/11/26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工资等级结构的原理与设计 第二节 宽带薪酬结构 第三节 工资等级制度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第一节 工资等级结构的原理与设计
一、工资结构 v 企业工资可以分为两种结构形式:
› 等级结构或称为纵向结构,反映了职位之间的 相对价值关系在任职者工资上的体现;
工资等级系数
v 所谓工资等级系数,就是某一等级的工资标准同 第一级工资标准的对比关系,它说明某一等级的 工资比第一级工资高多少倍,某一等级的工作就 比最低等级的工作复杂多少倍。
v 我们知道第一级工资标准(即最低一级的工资标 准)和某一工资等级的系数,就可以求出某一等 级的工资标准。
v 工种等级线是用来规定各工种(岗位)的起点等 级和最高等级的界限。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在工资总额既定的情况下,“倍数”的确定 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最高与最低等级劳动复杂程度上的差别; ②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率; ③市场可比的工资率; ④企业工资基金的支付能力和薪资结构。 ⑤科技发展的状况对劳动差别的影响。 一般是随着劳动差距的缩小,工资等级表的幅度也趋于缩
› 要素结构或称为横向结构,是员工个人因素在 不同薪酬要素上的体现。关于薪酬横向结构, 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进行简要的介绍。
v 事实上,工资等级结构决策实质是内部一致性和 外部竞争性这两种薪酬有效性标准间进行平衡的 一种结构。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二、从工资结构线到工资结构模型
(一)工资结构线 1.工资结构线的形状 v 工资结构线也称为薪酬结构线,是一个企业的工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三)工资级差
v 工资级差(Pay Grade)是指工资等级中相临
的两个等级工资标准之间的差额,它表明不同等 级的工作由于其复杂和熟练程度不同,支付不同 的报酬。工资级差可以用绝对额、级差百分比或 工资等级系数表示。 1.工资差额的倍数 v 工资差额的倍数也可称“幅度”,即工资结构中 最高薪资等级与最低薪资等级的目标工资的比值 关系。
2.工资幅度的规则
v 在通常情况下,工资变动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特定 职位所需的技能水平等综合因素,所需技能水平 较低的职位所在的工资等级变动比率较小,而所 需技能水平较高的职位所在的工资等级的变动比 率要大一些。
v Gerge T. Milkovich认为,等级浮动幅度一般在 10%~120%,高级管理职位等级浮动幅度通常 为60%~120%;中级专业和管理职位浮动幅度 为35%~60%;办公室文员和生产职位,浮动幅 度为10%~25%。
3.确定方法
v 具体工作中工资倍数的确定,可以先确定级差系 数,然后再计算倍数:也可先确定倍数,然后再 求出级差系数。
资结构的直观表现形式,它清晰地显示出企业内 各个职务的相对价值与其对应的实付工资之间的 关系。 v 换句话说,将企业内各个职务的相对价值与其对 应的实付工资之间的关系用两维的直角坐标系直 观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工资结构线。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形状
v 从理论上说,工资结构线可以呈现任何一种曲线形式。 v 实际上,它们多呈现直线或由若干直线段构成的一种折
3.工资幅度的确定
v 工资浮动幅度主要取决于对某一特定企业雇主的 意愿。
v 工资调查通常提供实际最高和最低工资值,还需 要根据薪酬策略确定浮动幅度。
v 一般地,最低值和中间值差距往往代表一位新员 工成为一名称职员工所需要的时间,能很快被员 工掌握的职位其工资下限与中值的差距就小。
v 工资变动范围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都是依据中间 值确定下来的,其中工资幅度超过中点值到最高 额是企业愿意支付其所认可绩效的工资。
v 这样,经职务评价而获得相对价值相近的一组职 务,便被编入同一等级。
v 图6.4,其中经评分法所评出的分数,每隔50分 的一个区间便成为一个职务等级。尽管它们的相 对价值并不完全相等,同一等级中的职务将付给 相同的工资,因而有的吃些亏,有的占点便宜, 不尽合理。但因差别不大,大大简化了管理,所 以是切实可行的。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一)工资等级数目
v 工资等级数目(Pay Grades Number )是指企业的工 资等级结构由多少层级构成。
v 等级数目的确定与下列因素有关: › 企业的规模、性质及组织架构 › 工作的复杂程度 › 工资级差
v 企业间的工资等级多在7~10级之间。随着组织 结构的扁平化,岗位等级数目减少,每个级别之 间的薪资幅度拉宽,同一岗位等级之间的工资差 距加大,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宽带薪酬结构”。
上半部分工资变动比率=(最高值-中间值)/ 中间值 下半部分工资变动比率=(中间值-最低值)/ 中间值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例】
以图6.5中的工资等级一为例。在这个工资等级中,工资的 最高值为4660元,中间值为3885元,最低值为3110元。
工资变动比率=(4660-3110)/ 3110=50% 中间值=(4660+3110)/ 2 = 3885 上半部分工资变动比率=(4660-3885)/ 3885 = 20%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三、工资等级结构的要素
v 工资等级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 › 工资等级数目; › 目标工资,即每个或每级职位的目标工资(通常称为 中点、基准点等); › 工资级差,工资等级中相邻两个等级的目标工资之间 的差额; › 工资幅度,每级职位工资的浮动幅度(即以目标工资 为中点,工资最低点与最高点之间的差额); › 重叠情况(即相邻两级别间工资带的重叠程度): › 公司内采用的工资结构数量。一些大企业对于不同的 部门或不同的分公司会采取不同的工资结构,这样整 个企业可能具有几个不同的工资等级结构。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二)目标工资与工资幅度
v 所谓工资幅度(Pay Rate Ranges)也被称为工 资区间,是指在某一工资等级内部允许工资变动 的最大幅度。它说明的是同一个薪资级别内最低 薪资和最高薪资之间的差距。
v 工资幅度的中点(中值),即目标工资或中位工 资(Midpoint Pay Value),常根据前面确定的 具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设定,反映了公司对于某 职位所确定的工资水平,其具体数据取决于公司 的薪酬思想及其信息来源。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表6.2 不同职位类别的工资变动比率
•职位类别
•浮动幅度
•专业水平较低的服务、生产和机器 维修等职位 •行政职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助手等 职位 •高级专业人员和中等管理层
•高级管理人员
•20 % ~ 25 %
•30 % ~ 40 %
•40%~50 % •50%以上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线形式。 › 这是因为工资结构首先要求具有内在公平性,这是指
企业各项职务的工资是按某种一致的分配原则确定的, 是可以清晰地加以说明的,在市场经济中通行的这种 原则便是等价交换,也就是谁的贡献越大,对企业的 价值相对越高,所获报酬就应越多。因为报酬正比于 贡献,正比的关系是线性的,是一种直线关系,其对 应的关系便呈现直线形式。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 •
图5.1:线性的工资结构线
实
实
付
付
薪 酬
•a
薪 酬
(
(
元
元
)
)
•b
•c •d
•工作评价分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工作评价分数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非线性工资结构线
v 但是,由于各企业还
•
可能有其各自不同的 实
特殊考虑,因而设计 出具有其独特特征的
付 工 资
工资结构线。
(
v 现实生活中,企业基
•3420 •3110
•等级1 2 3 4 5 6 7
•5190 •4630
工资等级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三)工资等级表
v 工资等级结构还可以通过工资等级表来表现出来。 v 工资结构模型和工资等级表总体上是一致的,只
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它们是通过不同的形 式来表现组织工资的等级结构。 v 工资等级表是用来规定员工的工资等级数目以及 各工资等级之间差别的一览表。它由工资等级数 目、工资等级差别以及工种等级线组成,表示不 同的劳动熟练程度和不同工作之间工资标准的关 系。 v 表5.1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工资等级表。
v 工资结构设计的另一个常见用途是,用来检验已 有的工资体系的合理性,为工资体系的改善提供 依据。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3.基于市场状况调整的工资结构线
v 工资结构线不只要 •实 付 工 考虑企业的内在公 资 平性,而且还必须 考虑外在公平性, 即应顾及全国、地 区或行业劳动力市 场的供需情况、人 才竞争优势的保持、 人力成本的合理比 重、政府法律与法 规的制约等其他因 素的影响。
元 )
于种种原因,工资结
构线往往被设计成曲
线,因而表现出非线
性的特征。如图5.2中
的e和f就是两条典型
的非线性工资结构线。
•e •f
•工作评价分数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2.工资结构线的诊断作用
v 工资结构设计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用途,即开 发出企业的工资系统,使每一职位的工资都对应 于它的相对价值
小。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2.工资级差的递增特性
v 工资级差应当是逐步递增的。这出于两点考虑: › 一是鼓励工人向高一等级努力; › 二是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专门调查表明,技 术熟练程度提高一级的可能性是不相同的,工 人的技术等级越高,为达到更高一级所需的时 间越多。
第5章工资等级结构与等级制度
v 工资浮动的中点通常也称为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