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人(人类活动)和地(地理环境 )在特定的地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 的系统。
系统服从一下规律: 1.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 2.系统中对立统一的双方是息息相关的,不可独立存在。 3.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以无限制发展,其生存繁荣不
1) 经济关系国际化 2) 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 3)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2.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5)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 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 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
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 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 )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 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 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 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 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 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 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 观。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 “地”
“地”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各要素有规律结
合的自然环境。 地球表面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
物圈 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涵义: 1.人地关系是客观存在 2.人地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3.人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1.空间上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 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
流比例和交流频率等方面。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是生物圈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群体,在自身进 化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 文明模式,而这些模式都是从对自然的某种适应为基 础的。所谓适应就是人类为谋求在自然中生存发展采 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 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响应。人类开始使用工具一直到今 天,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p22。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二、人地矛盾的内涵
人地矛盾: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 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统一。 对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R,其表面积S是一定的,其区域表 面上层大气与地表面下层土、水和岩石组成的三维空间体积V 是一定的,即: S人十S地=S V人十V地=V S人指人生存和活动所占有的R面积;S地表示自然环境元素 占据的R面积;V人表示人所占据的三维空间体积;V地则表 示自然元素所占据的三维空间的体积。对具体的区域R,其V 和S都是定数,如S人增长,S地必然减少;V人增大,V地 减少。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一主题提醒我们在进行道德 教育时,更应具有人性的关怀——道德关怀。道德关怀 就是从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 社会的关系的考查,从人的问题及其境遇中寻找道德判 断的依据,从道德层面上实现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 人的幸福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从而使人实 现道德认知、约束道德活动、激发道德情感、向往道德 自由。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在20世纪90年代 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 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 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 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 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 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综上,传统的人地关系论中,出现了两个极端, 一是环境是人的中心;二是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 都没有真正反映出“人地关系”。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20世纪以来,一系列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的出现, 如生态破坏、全球变暖、人口剧增;人地关系处于剧 烈的对抗中,对此,国际学术界存在两种大相径庭的 看法: 悲观论: 乐观论: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协调论的涵义
1.地对地的协调 2.人对地的协调 3.人对人的协调 协调的目的:
是人地关系的各组成要素形成有序的组合,并达 到一种理想组合,即优良状态。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协调的重要领域
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核心: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
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 缺点:以人为中心 7.环境感知论 核心: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 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缺点:很片面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8.文化决定论 核心: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缺点:人与自然的影响是双向的 9.“天人合一”观 核心: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3.适应论(调整论) 代表人物:英国罗士培 核心: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包含两方面:一是人
群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二是区域之间的关 系,即区域内任何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优点:该理论已经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 想 缺点:人是被动的,强调适应忽视改造环境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 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 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 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 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 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 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 越严重。
虽然两者观点不同,但是都认为人对自然的支配 力量日益增强,同时人类更依赖于自然。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协调论产生
协调(harmony)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 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意志时 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 的特点。 协调不是调和,不能取消事物的差异性和他们之间的矛 盾斗争。协调是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 对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 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理论,并且 每种理论都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所以成 为人地关系论。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起着绝对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4.生态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 核心: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缺点:不完整不系统 5.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尔 核心:解释人文景观是人物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缺点:研究对象局限性太大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图 1.2),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 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重点是 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 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总的目标是探求人 地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整 机理,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 和协同互补等去认识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 地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寻求全球的 、全国的、和区域的人地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 及有效调控的机理。
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缺点:夸大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Wednesday, November 06, 2019
2.可能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 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及其学生归纳 核心: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