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经验教训1979年发生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对解放军在日后30年改革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这一点,美国陆军作战学院在新近出版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一书中有所体现,作者爱德华·C·奥多德(EdwardC.ODowd)和小约翰·F·科尔贝特(John F.Corbett,JR)通过探讨解放军在这次向越南发起的突击行动中获取的经验,并试图为以下结论找到证据,即1979年中越之战的经验教训决定了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奥多德和科尔贝特不仅分析了解放军广州军区步兵学校1979年编撰的相关报告(即《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干部工作资料汇编》)中总结的中越自卫还击战作战经验,还深刻探讨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70年》一书中所总结的经验。
上述两份资料充分证明,解放军一直都在认真分析研究这场短暂而血腥的军事行动,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对其正在实施的新军事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奥多德和科尔贝特特别指出,把握中国从中越战争汲取的经验教训的过程,对外界了解中国新军事变革的节奏与方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越战争经验教训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至少30个师的中国军队迅速越过中越边境,与躲藏在防御工事中、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越军展开激烈交战。
中国是在越南刻意恶化双边关系、不断边境挑衅后发起进攻的。
解放军的任务是通过教训越南,使其收敛扩张势头,客观上支援遭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
中国的作战目标是攻占越南的三个省会:老街、高平和谅山。
此外,解放军还对越南沿中越边境一线的大约25个较小市镇实施袭击或佯攻。
解放军最终攻占上述三座城市,但越南5个师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也使解放军在人员和物资上付出一定代价。
3月5日,中国在解放军攻占谅山后宣布从越南撤军,此后的作战行动又持续了10天,中国最终于3月16日完成了从越南撤军。
中国从这次历时较短的残酷战争中汲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广州军区步兵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从独特视角出发,对1979年的中越战争进行了研究。
根据广州军区司令部的命令,该校教员和学员被派至从广西方向对越南进攻的部队中。
该校干部和学员随41和42军参与攻克高平的作战行动,并随43和55军参与进攻谅山的作战行动。
当时分配至参战部队的该校人员在学校内都曾按照解放军的传统方式接受作战训练,并在这次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实际作战情况。
因此,他们对作战行动观察的相关记录,在外界理解和掌握解放军对越作战经验教训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该校干部战士随上述4个军参战时所发现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一、进攻越南的部队所采用的步兵基本战术非常单调。
虽然步兵部队英勇作战并付出巨大牺牲,但解放军所偏好的大规模步兵进攻在作战中常陷于不利。
一位姓韩的学员曾担任代理排长,率部攻击480高地(地点不详),他在遇到上述问题的情况下试图采用新战术予以解决。
在攻击该高地的最初行动失利后,他将所指挥的排分成若干作战小组重新实施攻击。
在进攻行动中,他命令其中1个作战小组向前推进,与此同时其他作战小组向敌军开火。
他所指挥的部队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推进至距越军防御阵地很近的区域。
在摧毁越军防御力量的时机成熟时,这支部队在适当的进攻位置已部署较多的攻击力量。
由此在发动步兵进攻的关键时刻,通过将大规模冲锋转为小规模火力和机动攻击,有效地改变了作战力量对比的平衡。
二、解放军炮兵力量未发挥有效作用。
一些炮手未掌握测量射击距离和计算射击参数的方法,炮兵无法提供有效的间接射击火力。
解放军炮兵只局限于对越军具有明显地形特征目标的攻击或实施大规模的掩护射击,或对较小目标只能实施不太准确的射击。
解放军当时显然缺乏一套“呼叫火力支援”的程序。
因此,解放军炮兵部队并不比拿破仑时代或美国内战时期的炮兵具有更高的攻击成效。
这种状况使步兵学校的两位教员深感吃惊,他们此后为炮兵官兵讲授了射击课程,教他们如何提高火力攻击的精确性。
三、解放军的野战工程技能较为落后。
虽然越军在作战兵力的对比上处于很大的劣势,但他们至少在部分程度上通过构筑坚固掩体并在掩体周围布设地雷等手段,缓解了其在作战兵力上面临的不利形势。
在这场战争中,步校学员们发现,解放军战士(至少是43军所属战士)很难探测和清除越军埋设的地雷。
当43军所属部队试图夺取627高地(位于谅山以西约5千米)时,两名步校学员发现,与其随行的解放军战士不知道如何探测和清除通往越军阵地道路上的地雷。
这两名学员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排除了23颗越军地雷后,解放军部队恢复进攻并成功夺取该高地。
在其他一些地区的战场上,步校的教员和学员也帮助进攻部队紧急修筑桥梁以渡过江河。
四、地面测向是解放军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据步校的报告称,该校1名教员发现,解放军某团因指挥员缺乏地形和识图常识而无法执行所赋予的作战任务。
该报告没有明确指出这位教员是如何挽救这一糟糕局面的,即他是教这些指挥员如何识图还是亲自帮助进行测向?但是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很难让人理解的是,一支未掌握测向技能的部队是如何被上级视为已作好了相应的战斗准备?五、解放军后勤保障系统也缺乏成效。
步校的教员和学员发现,这场战争的艰苦性包括了下述问题,即官兵们在10天左右就会磨穿一双军鞋和穿破一套军装。
虽然对于绝大多数拥有作战经验的士兵们而言,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作战意志,但仍然引起了步校学员的思考。
此外,步校起草该报告的人员没有记录一些参战部队缺少食物和饮水的情况,原因是要么步校学员自己忍受住了这种生活不便,要么是有意忽视了该问题。
越军在防御解放军进攻行动时,在这方面得到了事先没有预计到的“帮助”。
在战争爆发后不到一周同时也是战况最激烈的时刻,解放军部队开始向上级报告缺乏粮食和饮水的情况。
隶属于55军的53514部队当时正在攻击谅山附近的一个重要高地,该部队报告称其上级部门已有数天没有提供食物了。
另一支也隶属于55军的部队也报告说出现了缺粮缺水的情况。
此时,解放军干部表现出了“英雄主义气概”,把剩余的最后一点食物和饮水留给了普通战士和伤员。
解放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虽然将其保障线延伸至越南境内4~5千米,距离凭祥的列车编组站也仅有30千米,但后勤保障工作显然缺乏成效。
虽然上述后勤保障问题发生在谅山战区,但在其他战区(如老街和高平)也存在同样情况。
步校在其报告中列举了许多已“汲取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解放军在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捉供了建议。
据这份报告称,解放军有必要实施切合作战实际和具有真实性的战术训练;应重视战术和军事课题,因为这些课题是军事战术的基础所在;训练工作必须提高要求和严格实施,并与解放军在作战行动中将面对的地形条件相适合;有必要在训练中使用“实弹”等等。
概言之,该校报告的内涵是建议让部队重新回到“以军事为根本”的道路,严格的训练和基本作战技能才是取胜的关键。
该校提出的解放军在作战表现方面出现的问题,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指明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在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及1981年邓小平重新主政后不断扩大。
鉴于篇幅原因,本文未叙述解放军自1979年的中越战争以来所有方面的发展,而仅对步校上述报告中提出批评的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改进措施步校的报告认为,基本战术、炮兵攻击技能、野战工程(如扫雷和紧急架桥等)、地面测向、后勤保障以及实弹射击训练等方面都是解放军当时的薄弱环节。
那么,解放军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改进呢?中越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改进了步兵战术训练,即高度重视“步兵技术训练”。
解放军采用与外军相似的做法,在步兵训练中把主要的战斗任务进行分解,并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培训步兵的作战技能。
为取得胜利,解放军步兵需在战场上完成五项任务,即具备射击、投弹、爆破、构筑工事和拼刺刀等作战能力。
这五项任务中的每一项又被进一步分解。
如为捉高射击准确性,步兵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轻武器、了解射击原理、能够判断战场、气象和地形条件对射击的影响,以及把握每天不同的时间对枪法的影响等。
这些简单的基本作战技能是解放军向原来的步兵技术的一种“回归”,是对林彪主政时期以片面的“政治挂帅”衡量士兵模式的一种纠正,这种模式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尤为盛行,并阻碍解放军在中越战争中发挥战斗力。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放军仍未完全恢复其战术水平。
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哈兰·简克斯曾在80年代初出版过研究解放军的专著《从步枪到导弹》,他在该书中批评解放军当时在与敌对抗时仍采用大规模的步兵近距攻击战术,并将这种战术形容为“紧靠”敌军防御阵地的战术。
他之所以对解放军提出批评,是因为这种战术限制了解放军运用火炮和飞机,即采用现代化多军种联合攻击方式的能力。
在步校报告的写作者看来,解放军炮兵的表现没有达到应有水准,该兵种没有给实施机动的部队提供灵活的“呼叫式”炮火支援。
炮兵人员缺乏精确测量、计算射击诸元以及与机动部队保持通信联络的能力。
解放军采取了与改进步兵战术相似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炮兵的作战任务分解为一些基本任务,并针对各项经过细分的任务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
此外,解放军还力图在掌握火炮性能、射击程序、侦察、选择合适炮位以及改进通信联络等方面取得进展。
如果解放军炮兵掌握了上述技能,那么其地面作战力量的作战成效将会产生巨大的进步。
要想确定解放军当时在野战工程和地面测向水平方面的提高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了“实弹射击”训练,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解放军步兵对地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炮兵则研究了侦察和测量问题。
但他们是否已掌握了足以改进解放军战场表现的知识?当时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大量报刊文章都包含有类似于以下文字的内容:“参加(广州政治工作)会议的同志认真研究了如何基于实战改进军事训练,以及如何最有效地提高战术水平等问题。
大家都表示要与实战相对照……研究所有军事训练课目和有效地开展训练……”如果解放军确实按照诸如此类的会议上确定的目标提高其“战术技能”,它将会在建立一支有效的地面作战力量方面又一次取得大幅度进步。
初看起来,解放军当时的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解放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部队共有30个师,每个师每日约需500吨各类补给品,日需补给的总量为15000吨。
解放军需用卡车运送所有这些补给,而解放军当时拥有的最大型卡车(“吉尔”151、“吉尔”157和“解放”CA-30)的载重量仅为4.5吨。
因此,解放军为保证其进攻部队的作战行动正常实施一天,就需动用3030辆卡车运输补给。
解放军师级部队都拥有卡车,但这些卡车主要用于运输弹药和其他重型武器装备,并不是专门用于运输补给的车辆。
此外,执行战术任务的部队未编制运输团和运输营。
如果部队动用卡车运输粮食、燃料、补给和弹药,就无法牵引火炮和运输野战工程物资或架桥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