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精选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恩格斯)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
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辩证法讲的是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它是人们的一种理论形态或者思维方法形式存在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
相应的,客观辩证法是以物质联系运动发展的客观状态形式存在的辩证法,总体属于物质的范畴,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是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形式,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指辩证的思维,在本质上它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
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相对主义【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
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
“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需要与满足需要。
具体表现如下: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正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经验论的观点是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
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两种。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区别在于对感觉来源的回答不同。
所以,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本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统治”作用的原因。
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最根本的表现在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使之为自己服务。
A项根本就没能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没有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因为人与动物都是依赖自然的:B 项是与题干的同语反复,没能够真正说清“统治”的内涵;C项虽然是很重要的,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根本原因。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A.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表征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观点的一个基本命题。
由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法去观察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即互为条件的。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及现象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特点,随着条件的消失,该事物趋于灭亡。
因此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又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不可动摇的、绝对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事物及其现象的特征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必须要一切以条件、时间和空间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联系是运动中的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本身就表明不同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就是在运动“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要明确“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的含义,它强调一切事物总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作为过程存在的,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存在本身\x05B.同质的事物没有量的差别\x05C.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x05D.不同量的事物可能是同质的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 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相对于价格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始终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因而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在这里价值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价格则是偶然性的东西,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D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B.本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怎样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并由此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唯物主义性质.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如果没有理性认识,那么最多只能产生动物式的被动感知,而不会有人的真正感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D )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 C )A.自然属性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 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 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主体所使用的工具和实践作用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客观性表明它与纯粹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是不同的。
只有坚持实践的客观性,才能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意识、目的指导下的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只有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 D )A.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C.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A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体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解释: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C )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D)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