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改革开放30 年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赵长峰【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航程。

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

”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②基于这些深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

这说明一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国展开接触和对话。

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社会决心, 只是一个消极参与者。

除了改善国际环境, 中国最初加入国际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为国际组织的一员, 从而获得利益(例如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获得发展援助), 而并不一定是为了在这些组织中发挥作用, 以及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方向。

③冷战的结束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 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脚步:由消极融入变为积极融入、由部分融入变为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诉求开始超越实在的“利益”概念, 考虑如何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问题。

例如,中国开始关注国际议题的设定, 注重影响国际规则的形成, 乃至成为一些新的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安排、国际框架的支持者、建议者、建设者, 甚至某种领导者。

④如果说1997 年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表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的话, 那么,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算作是中国成功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

截止目前, 中国参加了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签署了300 多个国际公约。

95总体而言, 经过30 年改革开放, 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巨大成就是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而中国的发展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 恰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而又转瞬即逝的大好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引进大量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借鉴成功经验, 继而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后, 中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而且也使社会制度经受了新考验。

一句话, 改革开放30 年, 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30 年。

在经济上, 1987 年4 月, 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的谈话中提到, 如果中国能够“在20 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那就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⑤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对邓小平提出的“如果”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 年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 .7 %, 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进口市场。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 %,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

2001 年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 亿美元, 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 万个就业机会。

现在有人把中国与美国并列, 称作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这也许有些夸大, 但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扩大不容置疑。

在政治上, 邓小平曾指出,“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极。

中国不要贬低自己, 怎么样也算一极”。

⑥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 中国更是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一极,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的蓝盔部队从1992 年执行维和行动以来已走过15 年历程, 中国已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

另外, 无论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 还是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无论是在朝核半岛六方会谈中, 还是在亚欧会议上, 中国的声音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概言之, 经过30 年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对国际格局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员大卫·沃尔表示:“在全球政治的哪一个领域, 你都必须注意中国的存在。

”⑦(二)客观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GDP 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有些头脑发热的中国人开始做起中国何时将超过美国的“美梦”。

尽管此等人士目前还只是少数, 但降低此类“狂燥热”, 保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仍非常必要。

我们必须承认, 中国国际地位是在提升, 但是距离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 从发展业绩上看, 尽管中国GDP 增长迅速, 排名世界第四, 但__________人均GDP 还很低, 排在世界100 位之后。

中国还有约2000 万贫困人口, 有一亿人每天人均生活费不足1 美元。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

其次, 从发展态势上看, 尽管中国和美国在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似乎是在唱主角, 但是双方的位置极不平等。

中国庞大的出口基本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因此, 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增量部分占了很大的比例, 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增长的部分靠中国带动, 但中国真正能够支配世界的方面还说不上。

⑧第三, 从发展作为上看, 尽管中国已加入多数重要的国际组织, 但是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苏长和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在多边国际制度中的活动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议程设置或者动议能力不强, 通俗地说, 就是对“话题权”的影响太小,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听众(观众)而不是演员;中国除了在人权和环境制度中有一定作用以外, 在其他许多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只是象征性的, 我们提出的许多主张太空洞、太原则, 政治宣传味道重, 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少;对规则的利用能力弱,这与对规则的不熟悉有关。

⑨第四, 从发展预期上看, 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 但是今后能否继续保持如此发展速度还是未知数。

众所周知, 当日本处于20 世纪80 年代经济发展持续攀升时, 有人预言20 世纪末日本将赶上96美国, 日本全体国民也踌躇满志期盼着美好愿望的早日实现。

然而, 事与愿违, 当历史跨入90 年代时,迎接日本的却是“失去的十年”。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8 年4 月20 日的专栏文章《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评论道:“在泡沫经济中, 人们会觉得好日子将永远持续下去。

上世纪80 年代日本人有这种感觉, 90年代末美国人有这种感觉。

如今, 中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在他们眼里, `经济奇迹' 的阳光无比灿烂———而殊不如, 乌云已在悄悄逼近。

”⑩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国的国际形象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公交对国家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 是该国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国民、__________领袖等诸方面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象、看法、态度1 。

由此可见, 一国国家形象包括国家形象(国家的第一形象)与国际形象(国家的第二形象)两种, 前者指该国自身认定或试图谋取的基本精神面貌与政治声誉;后者指他国对该国的评价。

一国国家形象的最理想状态是国家的第一形象与第二形象达到完全的一致, 但由于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主观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

在国际社会, 相比较而言, 国家更看重第二形象, 然而残酷的现实往往是第二形象明显逊于第一形象。

(一)中国的第二形象———“中国威胁论”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及中美正式建交, 美国兴起一轮“中国热”, 开始关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

在他们眼中,中国虽然土地广袤、人口众多, 但是经济落后、政治专制、军事不透明, 因此持有“中国崩溃论”的观点。

90 年代中期, 美国再次掀起“中国热”, 与前一次不同, 此次吸引美国眼球的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崛起”的中国。

惯有的“罗马式思维”告诉他们,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 中国必然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进而寻求挑战既存的国际格局, 况且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由此催生了“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缘由众多,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尤其是对中国崛起模式的担忧。

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要么孤立于西方, 要么依附于西方), 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