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程与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理顺知识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比较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掌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等推理法、讨论法、谈话法、讲解法、例证法〖导入新课〗[课前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如何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学生回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教师总结]很好,显然大家掌握了商品的含义。
同时我们也知道商品这个含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才出现的。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偶然地出现了劳动产品的交换,比如甲偶然用一匹布换了乙的20千克盐。
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为什么要交换,又为什么能够交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也是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的一种方法。
〖讲授新课〗二、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我们生活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中,都会有无数次去商场购物的经历,你为什么要购买这些商品呢?对,当然“需要”才买了。
这种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是商品第一个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板书)(这部分知识学生易于掌握,教师列举出几个要点并举例说明即可)理解:(1)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必要属性〈板书〉人们去交换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商品对自己是否有用,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
没有用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去交换的。
所以商品要想实现交换就必须有使用价值。
[多媒体显示]名人名言: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马克思[提问]继续思考,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吗?[回答]不是。
农民自产自“消”的蔬菜(劳动产品)以及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河水(非劳动产品的物品)都不是商品,但它们也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都有使用价值。
[多媒体显示]表格:商品、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异同点比较。
(2)同一种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板书〉[学生举例]略(精彩片断,教师采用横向与纵向方式举例补充)[横向举例]同时拥有不同使用价值。
如:同样看到一棵树,木匠打算用它做家具,农夫盘算用它当柴烧,画家准备把它画进画里,环保人士则希望它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纵向举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被人们逐渐发现的。
如:人们最初认识木炭时用它充当煮熟食物或取暖的燃料,我们现在也在用它来烤羊肉串。
后来人们逐渐发展木炭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如,日本的学生把木炭装在一个大网里,过滤学校附近被污染的小河沟。
我国市场上有一个专门卖木炭的品牌“卖炭翁”,店里的木炭被做成各种形状,消毒处理后可以放在电饭锅里,使米饭更清香;加以装饰后放在装修过的房子里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放在冰箱里去除异味。
还可以除湿保湿、美容美肤、阻隔电磁波。
很神奇吧,大家可以回家试试。
[多媒体显示]人们对石油用途认识的发展(3)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板书〉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物理、化学等性质决定的。
由于性质各不相同,不同的商品的效用也不同。
[学生举例]如:棉衣可以御寒,食品可以充饥,房子可以居住,书籍可供阅读,鲜花可供欣赏等。
[教师补充]还比如:相机可以拍照,MP3可以听音乐,药品可以治病……由(2)、(3)要点我们得出结论:商品是基于自身不同的自然特点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即(4)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板书〉一种商品是否有使用价值是针对具体的人而言的,也许对他而言,自行车有使用价值而汽车没有。
所以(5)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数量比较,不同质的商品使用价值无法比较〈板书〉[提问]现在,回答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呢?[回答]不同的使用价值满足对方的不同需要。
即(6)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使商品之间需要交换〈板书〉[教师]现在我们要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我们用等式来表示一次交换,如一匹布=20千克盐。
“等号”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是使用价值相同吗?显然不是,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不同质的商品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也就不可能用“=”来表示,那是体积相等、重量相等还是数量相等呢?看起来都不是,那到底相同的是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商品的含义上)讨论结果它们都是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教师分析:等号两边的物品在交换过程中都是商品→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劳动。
至此我们隐约感觉到“都耗费了劳动”是两个商品共同具有的特征,新的问题产生了:生产不同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可以衡量吗?毕竟劳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料以及生产的方式、方法是不相同的。
我明确的告诉大家:可以。
教师讲解: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
例如,在上面的等式中,正如我们所感觉到的一样,生产一匹布和生产20千克盐这两种劳动所用的工具、原料、生产方式、方法等均有不同,从这意义上看,二者是不同的劳动,是有差异的。
但是如果我们抽去这些具体的劳动形式就只考虑“劳动”二字,这种劳动不是具体的某种劳动,而是没有差别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也就是说,不管是生产布还是生产盐,虽然具体的劳动形式不同,但它们在生产的过程中都要耗费一定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在这一点上它们是没有差别的。
[多媒体显示]价值形成的逻辑关系:都是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生产时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我们就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叫做商品的价值,这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
2.商品的价值[提问]现在回答我,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交换?[回答]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
[举例]有人用一辆自行车换你们家的小汽车,你会同意吗?为什么?[回答]当然不同意,它们的价值不相等,即耗费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不相等。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生产商品的人们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即(1)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板书〉当然商品的价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让大家马上说出你现在看的书价值有多大,它里边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呢?我们说不出来,因为商品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而只能通过其他商品来表现。
比如:1匹布=20千克盐,等式两端的商品在交换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等号右边的商品是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即20千克盐是1匹布的交换价值,它们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
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分析: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蔬菜是没有价值的。
尽管自己种的蔬菜有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也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不会形成价值。
原因:①自己消费的时候不会考虑也没有必要考虑其中到底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用衡量)②没有用于交换,也就没有其它商品来表现此商品的价值。
(不能衡量)可见,(3)价值是在交换中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即商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也一定是商品。
(4)商品的价值可以进行比较。
〈板书〉具体用什么来衡量大小,下节课学习价值量知识时再来分析。
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
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如何呢?简言之:既对立又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板书〉★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这是因为(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实现的基础。
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在生产具体的使用价值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通过交换形成价值,所以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这也是各个生产者重视商品质量的原因,只有好的使用价值,即好的质量才能顺利让渡实现价值。
而市场上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是不可能永远立足的,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受到法律的制裁。
(2)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个物品没有价值就肯定不是商品,即使它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够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作为生产者想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消费者如果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要支付商品的价值。
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这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的关系是针对商品本身而言,而对立的关系是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即人而言的)【课堂小结】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商品的含义来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今天,我们又掌握了一种判断商品的方法,即看一个物品是不是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属性,同时具备就是商品,否则就不是。
(二)商品的价值2、价值含义:设问:同种商品之间为什么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呢?如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砍柴===?===食用体力与脑力===?===体力与脑力劳动量===?=== 劳动量价值量===?=== 价值量(1)有人说是因为它们都有使用价值,1把斧子的使用价值与15kg大米的使用价值相等。
这种看法对吗?分析:我们上小学学习算术应用题时就知道,只有同名数才能相加减,说明只有同质的东西,量上才能相比较。
从使用价值上看,大米是吃的,斧子是砍柴用的,它们的自然属性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质。
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很难比较其大小,当饥饿时大米更重要,当砍柴时斧子才能奏效。
因此使用价值不能作为商品交换的基础。
(2)1把斧子能够同15kg大米相等,这说明这两者之中一定存在着一种能够加以比较的“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把斧子能够与15kg大米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耗费了相等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它是商品之所以能够按比例交换的原因。
3、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设疑: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有没有价值?归纳:空气、阳光,不是劳动产品,没有耗费人类劳动,所以没有价值;农民自种又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虽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没有计算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所以也没有价值。
只有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如我们现在买商品,一件衣服值200元,这就是体现了生产这件衣服的价值,体现了生产这件衣服的劳动量。
4、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交换,形式上是两个商品的交换,但本质上是生产两件商品所花费的劳动的交换,因此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可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5、交换价值(1)含义:设问: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生产一件商品到底花费了多少劳动量,怎么来衡量呢?能用尺子量、天平称吗?例如1件衣服和1件毛料衣服,哪件衣服的价值大?归纳: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两件衣服拿到市场上看哪件衣服换回来的东西多,哪件衣服的价值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