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练习题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逆()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1)偏袒________ (2)郎中________ (3)穷困________ (4)涕________(5)币________ (6)提________ (7)股________(8)左右既前,斩荆轲________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⑨进兵北略地()五.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5.使工以药淬之()6.日以尽矣()7.皆白衣冠以送之()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9.使使以闻大王()10.以次进()11.以故荆轲逐秦王()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13.而乃以手共搏之()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5.遂拔以击荆轲()16.箕踞以骂()17.乃欲以生劫之()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9.以其无礼于晋()20.敢以烦执事()21.越国以鄙远()22.焉用亡郑以陪邻()23.阙秦以利晋()24.以乱易整()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时期的材料编订的。
全书共_________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
写人叙事十分生动,语言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荆轲刺秦王》达标检测题【典型例题】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荆轲(kē)拜谒(yè)督亢(háng)戮没(lù)谬误(miù)B. 偏袒(tǎn)扼腕(è)厄运(è)濡染(rú)怯懦(ruò)C. 淬火(cù)猝然(cù)忤逆(wǔ)铁杵(wǔ)拊心(fǔ)D. 创伤(chuān g)创办(chuàng)�_目(chēn)箕踞(jī)目眩(xuàn)4. 解释下列多义词。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 D. ①⑥⑧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________ (2)诸郎中执兵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________ (4)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____(5)左右既前,斩荆轲________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________7.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大王少假借之(2)自引而起,绝袖(3)秦王还柱而走(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9. 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________ 通________(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 通________(3)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5)秦武阳色变振恐________ 通________10.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3)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L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2.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名句默写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答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
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略)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课后习题二)(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8)左右既前,斩荆轲(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函(用匣子)名当状②前(上前)名当动③朝服(穿起上朝的衣服)名当动④迟(认为……迟缓)意动用法⑤闻(使……听到)使动⑦亲(亲近)形当动⑧衣冠(穿衣戴帽)名当动⑨北(向北)名当状补:其人居远(远方)群臣怪之(认为……奇怪)五. 翻译下列句子。
(1)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3)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4)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六.“以”的用法(部分)。
1.(有办法,有机会)2.(因为)3.(因为)4.(而,来)5.(用)6.(已)7.(而,来)8.(而,来)9.(而,来)10.(按)11.(因为)12.(没有用来……的)13.(用)14.(用)15.(而,来)16.(而,表修饰)17.(用)18.(而,来)19.(因为)20.(用)21.(而,来)22.(而,来)23.(而,来)24.(用)七.填空。
①略②(西汉末年)(刘向)(战国时期)(三十三篇)(策士谋臣)荆轲刺秦王达标检测题答案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2. 析:A. 涕: B. 币: C. 穷困:D. 提:3. D 析:A. 亢kàng B. 懦nuò C. 淬cuì,杵chǔ4. 顾① 只是,不过;② 回头辞① 辞别;② 推辞微① 假如,没有;② 暗暗地引① 身子向上起;② 举起发① 打开;② 出发就① 成功,成;②靠近,登上析:积累文言词汇,注意区别词语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