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课》读后感

《小说课》读后感

读许荣哲的《小说课》有感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听《罗辑思维》的时候,罗永浩在他的节目中推荐说这是他读过的教我们如何讲故事最好的一本书。

彼时的我正好被如何讲故事、如何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所困惑,于是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然而,在网上搜了一下,看到它昂贵的价格,囊中羞涩的我只好数次望而却步。

直到前一阵,才心头一狠,清空了淘宝购物车,将此书买了回来。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小说了。

这源于自己大脑中不知从何时起产生的一个念头,小说只是最初级阶段的读物,就是讲讲故事,没有多少深度,不能带给人知识与技能,仅仅供读者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书籍罢了。

而如今的我,应该跨过读小说这个读书阶段,去读那些更有深度,更需要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的作品。

因此,这一年多来,我的读书重心一直落脚在社科一类的书本上。

然而,读完许荣哲的这本书,才发现我一直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读小说的,因而从来不曾看清小说真正的颜色,正是这本书帮我摘下了这副已经带了很久的有色眼镜。

常常听人说,说话的最高境界是会讲故事,而小说的核心就是故事。

它不需要华丽的文笔、复杂的词汇、深奥的概念,读起来通俗易懂,又充满烟火气息,切近生活,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

同时,又充满着故事味道,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主人公的遭遇时而伤心欲绝,时而喜出望外,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所以,就像曾经的我一样,读者经常容易被这些表象所蒙蔽。

社科类文章的一般逻辑顺序是通过现象,找出问题,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最后再提出解决方法。

它是用理性思维来揭示或者解决生活中或者社会中、乃至人性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此类文章的简明直接,小说往往是反其道而行,它采用的是一种委婉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揭示生活中、社会中、人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或是作者倾向性的引导,来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来传播正确的东西,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

所以说,小说与社科类的书籍只是殊途同归,其本质都是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可以说,小说是运用感性来讲述理性问题,而它的感性就体现在其故事性以及讲故事的方式上。

要将一个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故事本身,而且对于讲故事的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

小说的作者必须时时刻刻
思考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抓住读者的心,如何能够将自己要讲的东西用一个故事说出来。

一部好的小说必然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述技巧的呈现,它就像是一个谜,谜的答案或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东西往往隐藏在答案的后面,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小说和社科类的书籍,就像是两个女子,一个美丽性感,一个相貌平平。

她们讲述的问题一摸一样,而往往人们却更容易接受美女的说法,这就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差异,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以前的我,总是被美女靓丽的外表所吸引,而忽视了她的问题与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