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主义?怎样评价设计中的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1、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
功能与形式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功能与形式密切相连。
一个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或适当地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
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
德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么所希冀的美好品德操守。
玉因质地坚硬、温和润泽,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
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
宫廷风格阶级分化使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等级制的客观存在使他们可以合法化地最大限度获得为自己和利益集团满足实用需求与审美需要的各类产品。
由此,贵族阶层的设计观念和追求华美的工艺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设计风格和审美倾向,从而形成长期影响古代设计思想的所谓的“宫廷风格”。
宫廷风格所反映的不仅在服饰上,在其他各类设计活动中都有体现,与此相对应的即是民间风格。
宫廷风格是民间风格的升华和提炼。
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fve Bell,1881—1964)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
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
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
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
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设计审美情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是一种系统论的造物观,是说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也可以说是,制造器物的时候,也必须按照其特点和要求来选择最为适合的劳动时间等,这样制造出的器物才是精良之作.“天时”“地气”是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强调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时间、空间、材料、构思1.天有时:就是时间性,看一个作品要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下来看待。
拿我们经常在设计中用的所谓“传统花纹”来看,何谓传统?吕敬人上次的讲座中一语道破: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
有些朋友拿出的标志设计一看就是80年代的设计风格,我们不能说80年代的设计不好,而是时代变了,不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了。
2.地有气:就是空间性,也就是在什么地点看设计。
比如我们做的种子化肥袋子的设计,他是卖给农民的,我们套用LV的箱包图案可能就会产生坏的设计,我们不能说大红大绿就是不好,也不能说国际化风格就是不好,只能在具体语境下看问题。
《考工记》里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3.材有美:材料制作的选择。
好的设计没有好的材料同样不能体现设计的优良,比如同样款式的西装,在地摊上可能只有100块,而在奢侈品牌杰尼亚西装可能要10万块。
材料的好与坏直接分出了作品的优良。
我们看高档的画册书籍设计也是如此,高档的画册基本度是选择好的特种纸加优良的印后工艺组成4.工有巧:设计构思的巧妙。
在确定好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后,我们材考虑设计的重要性。
这时候画面的美与不美就有了一个评判标准了。
服装样式的形成与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之间的关系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人的内在品性,本色;“文”是人的外表修饰。
孔子看到“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是内容与形式相分离处在矛盾状态的表现,他倡导人们在思想道德的修养方面,达到文采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这一理论同样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设计观念,Less is more less is bore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密斯凡德罗提出,强调在形式减少的基础上实现功能,典型的现代主义思想。
意思是“少即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
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
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主张“少则多”,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基础变成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设计在30 年代末迁移美国之后,与美国所谓的“富足”社会相结合,进而演化成一种国际主义风格。
而这种国际主义风格严格遵循功能主义、减少主义(less is more)的原则,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减少甚至漠视功能。
原本在欧洲忧国忧民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被美国的富足抽掉了,只剩下一个躯壳,日益走向形式主义道路。
less is bore,少就是乏味,罗伯特文丘里提出,与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针锋相对,想要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用历史建筑因素和美国的通俗文化来赋予现代建筑以审美性和娱乐性。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
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less is more)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
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仅仅以单调的功能主义为中心。
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中处理,以打破国际主义风格多年来的垄断。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理论成就小中见大壶纳天地原因是它的立意在谷不在峰,人在园中得到的是置身于深山大壑的感受,而不仅是从外面欣赏一座堆叠的很好看的假山。
为没有实形的要素留有表现的余地没有实形的要素主要是指天、光、云、影、风、月、雨、雪、声、色等,园林中最动人的景观往往要由实形的要素和它们一起构成,问题是如何把这些看来无法把握的因素尽可能按照人的意愿纳入到园景中来。
想利用光影取得好效果就要求在作人工处理之前把光影考虑进去,如月亮在人类生活中是美好的象征,那么利用“日月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到园林里赏月就是很优雅的活动。
而阴晴风雨等给园林带来的更是无常的变化和偶然的奇景或特殊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受到比平常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园林要永远期待并迎合这类特殊的良辰美景。
园林的布局疏朗,景物单纯,轮廊起伏分明,植物材料丰富,更有利于从无实形的要素中得到补充。
天光云影最宜于辽阔的水面,因为轮廊分明能使人忽略细节,特别是植物材料本身就有四季变化,开花有香有色,还可招蜂引蝶,窠莺宿燕,在园林实景中是最富生机和变化的要素。
形象要为意境留有余地西方古典园林一般来说形就是意,一座雕塑就看它的形象多么准确,神情多么逼真;一片花坛就看它的图案和颜色多么美妙,修剪的多么精细;一组水景就看它的设计多么神奇和巧妙;园林的总体规划就看它的构图多么完美,规模多么宏大。
除此之外并没有多少深意在其中,基本上表现的是形式美。
结语王维先生论词有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充满希望的期盼,情意缠绵的等待,惊喜的对自己所爱的发现,这种渐次深入的自觉的心理体验,使美的意象惊心动魄,回肠荡气。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是中国画的手段,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
即把大自然浓缩在画纸上,浓缩于园林中,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极大启示。
此种手法,绘画与园林是相通的。
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园林造景也可像绘画那样,浓缩大自然于园林中,以小见大,“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园林艺术是一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时间有长短,空间有大小。
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大可以小,小可以大。
小中见大正是运用这种辩证法的结果。
小中见大的手法解决了实际空间狭小和欲使人感觉空间开阔这一矛盾。
大小对比,明暗对比,开合对比及其交替变化会产生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岸花明的感觉,构成富有韵律的流动空间,给人一种不可捉摸的暇想,创造出一种深远的园林艺术意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因此,人们范山模水是为了寄情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和宇宙的无间。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心与境契”才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古典园林深远、流动的空间层次,无限而富予变化的自然运迈,与人们心绪思境的浑然一体,体现了和谐而永恒的宇宙韵律。
4 结语园林是广义建筑概念的一部分,“宇宙”的本义即是建筑。
《说文》中“宇,屋边也”。
“宇”原指屋檐,“宙”原为梁栋。
建筑的诞生是古人遮风蔽雨的生存需求,然而遮蔽了风雨也阻隔了自然,生命与自然融合的强烈本能、意识,通过门、窗和以自然为主题的园林被重新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