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五套题

教育学原理五套题

教育学原理五套题:第一套:教育学原理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的主体是()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3.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A.文化性功能B.生态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政治性功能4.主张“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洛克B.斯宾塞C.卢梭D.培根5.谈话法的一种类型是()A.对话B.讲述C.报告D.讲解6.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活动B.教学C.社会调查D.公益活动7.决定人们受教育权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制度D.文化传统8.教育制度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历史性9.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A.陶行知B.蔡元培C.王国维D.胡适10.美国现行学制属于()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混合学制D.分支型学制11.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A.《孟子》B.《学记》C.《说文解字》D.《论语》12.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B.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C.知识与品德之间的矛盾D.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13.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14.后来的教育是以以往的教育为基础,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这说明教育发展具有()A.地域性B.民族性C.阶级性D.继承性15.决定教育性质的社会因素是()A.生产力B.经济基础C.社会文化D.科学技术16.评判我国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首要标准是()A.教育目的B.社会要求C.升学率D.学生需求1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的教育家是()A.卢梭B.赫尔巴特C.杜威D.涂尔干1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福禄贝尔B.卢梭C.涂尔干D.裴斯泰洛齐19.师范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瑞士教育家()A.乌申斯基B.培根C.裴斯泰洛齐D.第斯多惠20.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创立的教学法是()A.暗示教学法B.范例教学法C.发现教学法D.探究教学法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1922年学制22.德育23.教育目的24.教育影响25.陶冶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26.教育的生产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7.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教育起源说?28.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29.简述二战后西方学制改革的基本特征。

30.运用讲授法应注意哪些方面?31.家庭教育有哪些基本要求?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32.试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33.下面一段话是一位中学生的实话实说: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

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无端的怀疑。

我上了中学以后,就很少提问了。

下面是阅读课《灰姑娘》的一个片断。

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

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

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

”“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

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同学们频频点头。

请运用教育原理分析甲乙两位老师不同的学生观。

教育学原理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A.相对的独立性B.一定的超前性C.一定的滞后性D.绝对的超前性2.《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康德D.培根3.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 )A.心理起源说B.劳动起源说C.神话起源说D.生物起源说4.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满足不同年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这阐明了现代教育的( )A.未来性B.科学性C.生产性D.终身性5.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A.文字的产生B.阶级的产生C.生产力的发展D.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6.正确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7.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A.个体生存功能B.个体享用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自我教育功能8.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1951年学制9.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教育性10.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A.学校管理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学校人事制度D.学校办学体制1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提供物质前提C.提供心理前提D.主导发展方向12.以下哪种方法属于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A.讲授法B.演示法C.练习法D.暗示法13.教育活动的工具、载体及其应用被称为( )A.课程设置B.教育过程C.教育活动D.教育手段14.在教育过程的预备阶段,其根本任务是( )A.启发学生思维B.呈现教学材料C.激发学习动机D.进行教育评价15.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为达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被称为( )A.教育过程B.教育方法C.教育活动D.教育评价16.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的中介是( )A.社会交往B.社会生活C.社会存在D.人际关系17.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是( )A.经济条件较好B.家庭环境良好C.家长文化程度高D.孩子比较听话18.教师职业独立和专门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设置( )A.师范学校B.职业学校C.国民学校D.初等学校19.教师能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间接性B.创造性C.示范性D.广延性20.教育目的能否实现,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 )A.社会的进步B.学校的发展C.学生的发展D.科技的进步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学校体育22.教育美23.双轨制24.对话法25.教师中心论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26.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有哪些?27.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哪几方面的关系?28.什么是教育?这一定义的特点是什么?2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0.教育内容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1.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

四、论述题(本题13分)32.试论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33.刚从师范学校分配来的张红老师担任了初中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

同一办公室的赵老师出于关心,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告张老师:“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调皮,真所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体罚学生固然不好,但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只有对他们凶一点,严格控制他们的言行,才能树立你的威信。

否则,这个班就没法带了。

”张老师似有所悟……。

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对赵老师的劝告进行分析。

教育学原理试题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A.强制性B.自发性C.系统性D.计划性2.狭义的德育一般专指()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心理教育D.道德教育3.从宗教的角度论述教育目的的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培根D.康德4.强调在教育内容中应大力安排古典文化作品的教育流派是()A.实用主义B.永恒主义C.自然主义D.结构主义5.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论语》B.《学记》C.《孟子》D.《中庸》6.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学校教育,表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方法是()A.讲授法B.对话法C.讲演法D.参观法7.教育制度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划分。

下面从教育阶段角度划分的一种教育制度是()A.高等教育制度B.特殊教育制度C.奖惩作息制度D.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8.按教育内容的分类来说,法制教育属于()A.美育B.体育C.德育D.智育9.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就不同,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A.客观性B.强制性C.历史性D.教育性10.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的动机,改善教育活动氛围主要有赖于()A.惩罚B.说教C.监督D.奖励1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形成()A.教育系统B.教育集团C.教育合力D.教育网络12.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A.生产力水平B.社会制度C.文化背景D.科技水平13.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关系中发挥()A.制约作用B.支配作用C.主导作用D.决定作用14.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洛克B.卢梭C.斯宾塞D.福禄贝尔15.下面不属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描述的是()A.学生具有自觉性B.学生具有独立性C.学生具有创造性D.学生具有可塑性16.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A.学生B.环境C.社会D.教师17.教育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是()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B.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C.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相互对立相互割裂的关系18.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特征是()A.年龄特征B.生理特征C.心理特征D.精神特征19.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是()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没有差别B.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C.教育目标可以取代教育目的D.教育目的可以取代教育目标20.教育过程的关键是实现()A.教师讲授过程B.学生学习过程C.校长管理过程D.教材呈现过程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学生中心论22.教育的永恒性23.人的可教育性24.制度教育学25.教育内容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选答其中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多选答者,按前4小题评分)26.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2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28.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