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选题
小学美术课的大多数课程类型都是孩子们所喜欢和主动接受的,但欣赏课在
美术教学过程中总是一个让很多美术教师都很困惑的课题类型,在这种美术课中
很多美术教师都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此种类型的课中有新的突
破和提高。上欣赏课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那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很多孩
子不喜欢上欣赏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问为他们对老师所介绍的作品毫无所
知。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们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
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
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不是专业技
术的教育,它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因
此,小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
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判断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几年来对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发现,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
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并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就向我
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绘
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美术欣赏课来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
的教育,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欣赏
教学方法,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
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
和创造力。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提高学生
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
上。对于美术欣赏的重视不够,一些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
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偏离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欣赏课在绘画技能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
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
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通过绘画基础训练,另一
方面就是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他
们对美的鉴赏及审美情操。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针对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寻找正确有效的方法,深层
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和理解某件作品的特点是不够
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
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
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
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
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
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
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
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
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从而拓宽
他们的思路,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在出示徐悲鸿
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
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
哪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四.研究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
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使为了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探索中学美
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
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祖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现在,已经有很多专家及教师对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小学,中学、大学。关于情感体验、审美素质、现状、策略等,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欣赏活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
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美术欣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
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同时也激发他们热爱
祖国民间艺术的情感
清代画家恽寿平写道:“尝谓天下人,不可使人疑,惟画理使人疑而得之。
“疑”是指作品要含蓄,能引起人的联想,能发人深思。“使人疑而得之”,就
是使人在欣赏中,不仅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思想上也有所收益,而提高了人的
艺术素养,这充分证实了美术欣赏是一种认识过程,它符合我们运用于小学美术
教育,以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而且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
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
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
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
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但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
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
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艺术主张等方面,及
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
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至于抽象或教条的理解艺术、实质性的提高
自身的艺术素养。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题实验的指导和理论学习,教科室利用书籍、网络,收
集积累了大量和课题有关的资料供教师查询,这些资料都可以有效的指导、帮助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学习文献外,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

2.前期学校已经为课题组添置了相关理论书籍。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成员
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激励措施,通过细致、规范的考
核,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导、激励、改进、鉴定。对于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教改实验的教师,不仅给予物质的奖励,还采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如优先外
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等,使教师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在师资培训、经费等方
面学校都有意识的向课题组老师倾斜。

3.我曾经参与校级课题的资料的整理与搜集工作,自己常年带多年级美术,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科研资料,平时善于思考,多读教学论著,有一定的科
研与反省能力,保证能按时完成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计划
1.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态
度和感受。
(2)观察法:采用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
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不断及时的解决问题,以对方案
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
(4)案例研究法: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明确进一步方向。

2.研究计划及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8—2009.12)

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美术欣赏课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原因。
相关书籍:《教育学》、《中国美术鉴赏》
第二阶段:课题论证阶段(2009.8—2010.6)
继续搜集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了解学生对欣赏课的
态度及期望。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12—201012)
继续欣赏课有效策略研究,尝试以直观性为主的不同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以不同层次的作品给学生以不
同的艺术感受,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教学论文及阶段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0.12—2011.6)
继续进行有效策略的研究,总结研究经验,完成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上缴
结题报告。

3.课题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热爱,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
趣。

2.通过研究,形成一种新型的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有效的整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