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模具图纸的绘制模具测绘结束后要把测绘的零件图与装配草图进行整理,绘制出正规的总装配图与零件图。
在绘制模具装配图时,初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图面紊乱无条理、结构表达不清、剖面选择不合理等,还有作图质量差如引出线重叠交叉、螺销钉作图比例失真,漏线条等错误屡见不鲜。
上述问题除平时练习过少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作图技巧所致。
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这些错误均可避免。
1.装配图的画法:绘制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是要反映模具的基本构造,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包括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
从这个目的出发,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达到的最起码要求一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
不论哪个模具零件,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二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它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
在模具装配图中,除了有足够的说明模具结构的投影图、必要的剖视图、断面图、技术要求、标题栏和填写各个零件的明细表等外,还有其他特殊的表达要求。
现将模具装配图的绘制要求做一总结,具体如下:(1)总装图的布图及比例1)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GB14689—1993)2)可按模具设计中习惯或特殊规定的制图方法作图3)尽量以1:1绘图,必要时按机械制图要求比例缩放a)冲压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b)塑料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2)模具设计绘图顺序1)主视图绘制总装图时,先里后外,由上而下,即先绘制制件的零件图、凸模、凹模。
2)俯视图将模具沿冲压或注射方向“打开”上(定)模,沿冲压或注射方向分别从上往下看“打开”的上(定)模或下(动)模,绘制俯视图。
主、俯视图一一对应画出。
3)左、右视图当主、俯视图表达不清楚装配关系时;或者塑料模具以卧式为工作位置时,左、右视图绘制按注射方向“打开”定模看动模部分的结构。
(3)模具装配图主视图要求1)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的空白,不要画得“顶天立地”,也不要画得“缩成一团”。
2)主视图上应尽可能将模具的所有零件画出,可采用全剖视图、半剖视图或局部视图。
若有局部无法表达清楚的,可以增加1其他视图。
3)在剖视图中剖切到凸模和顶件块等旋转体时,其剖面不画剖面线;有时为了图面结构清晰,非旋转体的凸模也可不画剖面线4)绘制的模具一般应处于闭合状态[塑料模具必须是处于闭合状态,见图],或接近闭合状态,也可以一半处于闭合工作状态,另一半处于非闭合状态[见图]。
(4)模具装配俯视图要求俯视图一般只绘制出下(动)模,对于对称结构的模具,也可上(定)、下(动)模各画一半[见图],需要时再绘制一侧视图或其他视图。
绘制模具结构俯视图时,应画拿走上模部分后的结构形状,其重点是为了反映下模部分所安装的工作零件的情况。
俯视图与边框、主视图、标题栏或明细表之间也应保持约50~60mm的空白。
(5)序号引出线的画法在画序号引出线前应先数出模具中零件的个数,然后再作统筹安排。
序号一般应与以主视图画面为中心依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为序依次编定,一般左边不标注序号,空出标注闭合高度及公差的位置。
在图3的模具装配图中,在画序号引出线前,数出整副模具中有27个零件,因此设计者考虑上方布置9个序号,右方再布置9个序号,下方布置9个序号。
根据上述布置,然后用相等间距画出27个短横线,最后从模具内引画零件到短横线之间的序号引出线。
按照“数出零件数目→布置序号位置→画短横线→引画序号引出线”的作图步骤,可使所有序号引出线布置整齐、间距相等,避免了初学者画序号引出线常出现的“重叠交叉”现象。
其注写规定如下。
当然如果在俯视图上也要引出序号时(如图3),也可以按顺时针再顺序画出引出线并进行序号标注。
1)序号的字号应比图上尺寸数字大一号或大两号。
一般从被注零件的轮廓内用细实线画出指引线,在零件一端画圆点,另一端画水平实线。
2)直接将序号写在水平细实线上。
3)画指引线不要相互交叉,不要与剖面线平行。
(6)剖面的选择图3所示模具的上模部分剖面的选择应重点反映凸模的固定,凹模洞口的形状、各模板之间的装配关系(即螺钉、销钉的安装情况),模柄与上模座间的安装关系及由打杆、打板、顶杆和推块等组成的打料系统的装配关系等。
上述需重点突出的地方应尽可能地采用全剖或半剖,而除此之外的一些装配关系则可不剖而用虚线画出或省去不画,在其它图上(如俯视图)另作表达即可。
模具下模部分剖面的选择应重点反映凸凹模的安装关系、凸凹模的洞口形状、各模板间的安装关系(即螺钉、销钉如何安装)、漏料孔的形状等,这些地方应尽可能考虑全剖,其它一些非重点之处则尽量简化。
图3中上模部分全剖了凸模的固定,凹模洞口形状及螺销钉的安装情况(并在左面布置销钉、右面布置紧固螺钉及另一销钉显得错落有致),对于模柄与上模座的联接情况进行了局部剖(并顺便画出防转销钉显得构图极为巧妙),而对打料系统的装配关系也尽量全剖,使其他读图者一目了然。
下模部分对凸凹模的固定,凸凹模洞口及漏料孔的形状,卸料板与卸料螺钉的联接情况,紧固螺钉与圆柱销的结构情况都进行了全剖。
而对活动挡料销的安装情况则采取了用虚线表达的方式。
这样的布置需要设计者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后才能获得。
(7)螺钉、销钉的画法画螺钉应注意以下几点:1)螺钉各部分尺寸必须画正确。
螺钉的近似画法是:如螺纹部分直径为D,则螺钉头部直径画成1.5D,内六角螺钉的头部沉头深度应为D+1~3mm;销钉与螺钉联用时,销钉直径应选用与螺钉直径相同或小一号(即如选用M8的螺钉,销钉则应选Ф8或Ф6)。
2)画螺钉连接时应注意不要漏线条。
以图3中螺钉3为例,螺钉只与尾部的凸模固定板10螺纹连接,而螺钉经过垫板9及上模坐1均应为过孔。
3)画销钉联接时也要注意不要漏线条。
以图3中的销钉4为例,在销钉经过的通孔凸模固定板10与上模座1零件需用销钉进行定位,而垫板9则无需用销钉4来定位,所以应为过孔。
(8)工件图的画法1)工件图是经冲压或模塑成形后得到的冲压件或塑料件图形,一般画在总装图的右上角,并说明材料的名称、厚度及图工件图必要的尺寸;对于不能在一道工序内完成的产品,装配图上应将该道工序图画出,并且还要标注本道工序有关的尺寸。
2)工件图的比例一般与模具图上的一致,特殊情况下可以缩小或放大。
工件图的方向应与冲压方向或模塑成形方向一致(即与工件在模具中的位置一致),若特殊情况下不一致时,必须用箭头注明冲压件或模塑成形方向。
(9)冲压模具装配图中的排样图1)利用带料、条料时,应画出排样图,一般画在总装图右上角的工件图下面或俯视图与明细表之间2)排样图应包括排样方式、零件的冲裁过程、定距方式(用侧刃定距时侧刃的形状、位置)、材料利用率、步距、搭边、料宽及公差,对弯曲、卷边工序的零件要考虑材料纤维方向。
通常从排样图的剖切线上可以看出是单工序模还是复合模或级进模。
3)排样图上的送料方向与模具结构图上的送料方向必须一致,以使其他读图人员一目了然。
(10)模具装配图的技术要求在总装图中,要简要注明对该模具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包括所用设备型号、模具闭合高度以及模具打印标记、装配要求等,冲裁模还要注明模具间隙。
有时在左上角标注图样代号是企业结合产品的型号而编制的,便于图样使用管理。
(11)模具总装图上应注的尺寸模具闭合高度、外形尺寸、特征尺寸(与成形设备配合的定位尺寸)、装配尺寸(安装在成形设备上的螺钉孔中心距)、极限尺寸(活动零件的起始位置之间的距离)。
(12)标题栏和明细表1)标题栏和明细表在总装图右下角,若图纸幅面不够,可以另立一页。
标题栏和明细表的格式见图和图;2)明细表至少应有序号、图号、零件名称、数量、材料、标准代号和备注等栏目;3)在填写零件名称一栏时,应使名称的首尾两字对齐,中间的字则均匀插入,也可以左对齐;4)在填写图号一栏时,应给出所有零件图的图号。
数字序号一般应与序号一样以主视图画面为中心依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为序依次编定。
由于模具装配图一般算作图号00,因此明细表中的零件图号应从01开始计数。
没有零件图的零件则没有图号。
5)备注一栏主要标标准件规格、热处理、外购或外加工等说明。
一般不另注其它内容。
6)标题栏主要填写的内容有模具名称、作图比例及签名等内容。
其余内容可不填。
模具装配图绘制完成后,要审核模具的闭合高度、漏料孔直径、模柄直模具装配图绘制完成后,要审核模具的闭合高度、漏料孔直径、模柄直径及高度、打杆高度、下模座外形尺寸等与压力机有关技术参数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本例经审核后确认满足J23-16F压力机参数要求。
2.冲裁模零件绘制方法(1)图形的绘制方法图形的绘制方法虽依各人习惯而不尽相同,以下的观点及建议,可供参考。
1)图形的不绘条件画零件图的目的是为了反映零件的构造,为加工该零件提供图示说明。
那么哪些零件需要画零件图呢?这可用一句话概括:一切非标准件、或虽是标准件但仍需进一步加工的零件均需绘制零件图。
以图3落料冲孔级进模为例,下模座20虽是标准件,但仍需要上面加工漏料孔、螺钉过孔及销钉孔,因此要画零件图;导柱、导套及螺销钉等零件是标准件也不需进一步加工,因此可以不画零件图。
2)零件图的视图布置为保证绘制零件图正确,建议按装配位置画零件图,但轴类零件按加工位置(一般轴心线为水平布置)。
以图4所示的凹模18为例,装配图上该零件的主视图反映了厚度方向的结构,俯视图则为原平面内的结构情况,在绘该凹模18的零件图时,建议就按装配图上的状态来布置零件图的视图,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投影关系绘制的错误。
3)零件图的绘制步骤绘制模具装配图后,应对照装配图来拆画零件图。
推荐如下步骤。
绘制所有零件图的图形,尺寸线可先引出,相关尺寸后标注,以图3为例。
模具可分为工作零件与结构零件及其他零件三大部分。
在画零件图时,绘制的顺序一般采用“工作零件优先,由下至上”的步骤进行。
凹模18是工作零件可以首先画出;绘完凹模18的图形后,对照装配图,卸料板17与凹模18相关,其内孔形与凹模洞口完全一致,内孔形尺寸应比凹模洞口大出单边0.5mm,根据这一关系马上画出卸料板17的图形;接下来再画冲孔凸模11与13及落料凸模7;然后画凸模固定板10的图形,再对照模具装配图画出垫板9和上模座1。
在画上模部分的零件图时,应注意经过上模座1、上垫板9、冲孔凸模固定板10及凹模18等模板上的螺销钉孔的位置一致。
在画下模部分的零件图时,一般采用“工作零件优先,自上往下”的步骤进行。
对照凹模先画两个导料板14的图形,然后对照装配图上的装配关系,画始用挡料销钉孔,在画承料板16;在凹模上加上挡料销钉孔。
在画下模的零件图时,也应注意经过导料板14凹模18及下模座1上的螺钉与销孔位置,同时下模座20上漏料孔位置要与凹模的孔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