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全)

温馨提示:《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内含《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04页例1。

学生已经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以教材先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学习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核心能力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能读懂图上信息,并能根据图中信息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准确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五)学习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单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请你自学课本第104、105页的内容,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任务1;下面是3月20日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统计表,请你试着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这张统计表的信息。

3月20日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统计表时间7:20 7:30 7:40 7:50 8:00 8:10车辆/辆90 120 180 60 30 15任务2:请用简短的语句或词语来总结下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二)课堂设计1.情境导入出示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统计表。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都能看到校门口的车辆怎么样?(车来车往/多/拥挤)师:这是张老师在3月20日早上统计的7:20~8:10这个时间段学校门口的车辆流动情况,并把它绘制成的统计表。

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些车辆的流动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折线统计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2.探究新知(1)展示自学环节,总结画法。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尝试着画了折线统计图,你们画的怎么样呢?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过程再用笔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学生可以用手指或用笔描。

)预设:先在横轴上找到7:20与它对应的纵轴上的车辆数90的交叉处,描上点并标上数据,以此类推,把各点找到并标上数据,最后将这些点顺次连接。

师:你们是不是这样画的?对于他的画法,你们有什么看法或给予什么评价呢?引导学生评价。

师:怎样画的又快又准确?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描点时找准数据、标数、连线。

师:你们的建议都好极了!重要的是找准数据描点,标数,最后用直尺连线。

老师把它写到黑板上。

(板书:描点、标数、连线)师:大家都已经会画了。

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直观地看到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这是一个更规范的画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我们来看。

(动画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师:这就是我们学校门口车辆流动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来,认真地看看它,对于它,你还想深入地了解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特征、特点、作用)师: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我们先来研究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好吗?整体上瞧瞧这个折线统计图,它的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点、线段、数据)师:大家都很会观察,一下子就看到折线统计图最重要的两个特征:点和线段。

(板书:点和线段)师:这些点能告诉我们什么?线段又能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与你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并把你们交流的成果写到学习单中。

交流完后,各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汇报你们的成果。

一人汇报点告诉了我们什么,一人汇报线告诉了我们什么。

现在开始吧!学习单: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并回答以下问题:①点能告诉我们什么?②线能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词或句子把它写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预设1:通过讨论发现这些点有高有低。

点越高表示的数越大,点越低表示的数越小。

师: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点,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小结:点的高低反映了数量的多少。

预设2:通过讨论发现这些线有上升的,有下降的,也有平缓的。

上升表示增,下降表示减,平缓表示变化不大。

师: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线,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小结:线上升和下降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引导总结:通过你们刚才的汇报非常精彩,我们知道了: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数量的多少)线段的上升和下降反映了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板书: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分析趋势,合理预测。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点和线段的作用。

现在,伸出自己的小手整体比划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我们从整体上来看,哪个时间段车流量变化的最快?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7:40~7:50车流量变化的最快。

因为这条线最长最陡。

或通过计算。

师:看来你们都在动脑思考了。

线的陡缓可以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快慢。

师:请同学们继续充分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校门口的车流量的变化情况,好吗?预设:7:20~7:40时车辆流动在增加,到7:40达到一个高峰期。

7:40~7:50车流量急剧减少。

因为学生进校后家长就离开了校门口,所以车辆急剧减少。

学生说的合理即可。

师:你说的太好!你能预测一下8:20校门口车流量情况吗?预设:稳定状态,因为此时学生已经上课了,其他人也上班了,这时车流量肯定少,并处于稳定状态。

(出示统计数据)师:这是老师统计的实际数据,只要你们的预测合理即可。

合理预测也是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之一。

(板书:预测)【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图进行分析和预测车流量的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4)对比分析,凸显特点。

师:我们除了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还学过哪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师:同样的事,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用心体会一下,到底用哪一个更合适呢?(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师:慢慢感受一下这两幅图,条形统计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折线统计图给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小结:由此我们看出,如果关注数量的多少时,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如果更关注数量的变化情况时,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两者没有对错,只有哪个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沟通知识联系,加深对两种统计图的理解,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5)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

3.巩固练习(1)选一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呢?2016年12月28日4个不同城市的PM2.5的情况统计表城市郑州长沙邢台长春PM2.5的值252 271 138 185 2017年1月14日郑州市的PM2.5的情况统计表时间6时8时10时12时14时PM2.5的值455 374 318 326 380 (2)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3)课本第108页的第1题。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并能根据图中信息作出合理分析与预测,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课时作业1.王越家旅行期间行车情况如图。

(1)王越家旅行共行了()千米。

(2)到达目的地时公用了()小时,途中休息了()小时。

(3)不算休息,王越家平均每小时行()千米。

答案:(1)360 (2)6;1(3)72解析:理解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的意义。

【考查目标1、2】2.可爱多玩具公司2013年各季度销售额情况统计图如下。

(1)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2)可爱多玩具公司平均每季度的销售额是()万元。

(3)可爱多玩具公司2013年的销售额呈现出()趋势。

答案:(1)5000;6000;6500;7000。

(2)6125(3)上升解析:(5000+6000+6500+7000)÷4=24500÷4=6125(万元)【考查目标1、2】《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6页—107页的例2和练习二十六。

例2是在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在对比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个单式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二)核心能力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结合“霾”的生活情景,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掌握绘制方法。

2.在对比、分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合情推测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经历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五)学习难点尝试读取数据背后的信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学课件、学习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作业单一:请根据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

从中任选其一,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

(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读取数据师:最近天气真是阳光明媚啊,有些日子不见那个家伙了,知道老师说的谁吗?(霾)关于霾你都知道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如:霾是指原因不明的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以及霾的危害等。

师:嗯,别看“霾”的个头儿小,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可不小!(课件出示霾的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霾”有关的数学问题。

课前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数据,课件出示统计表: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学生读统计表,并解释表中的微克,感受微克/立方米。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板书:数据)要想对这些数据有感觉的话,可以把这个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生汇报课前制作的统计图,并生生评价。

师:再读一读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又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会分别知道A或B城市过去24小时空气质量的数据以及其变化趋势)并且试着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数量多少、变化趋势、直观等)小结: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一组数据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