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完整)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完整)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完整)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guì)浩瀚.(hàn)殚.精竭虑(dān)B.遗嘱.(zhǔ)镌.刻(jùn)油光可鉴.(jiàn)C.翘.首(qiào)胆怯.(què)深恶.痛疾(wù)D.崎岖.(qū)不辍.(chuò)屏.息敛声(bǐng)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赏花游客络绎不绝....,让村民的“绿色农家菜”也跟着火了一把。

B.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期盼纷至沓来....,是该好好树立下各自的理想了。

C.我们班的王芳同学,虽然有时违反纪律,但是学习成绩优异,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D.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的面貌来适应它。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吹动”。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A.①③④⑤② B.⑤④①②③ C.②⑤④③① D.③②⑤④①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③___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⑤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越王勾践反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动心忍.性(________)②人恒过.(________)③汝.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④为.质于吴(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3.乙文中越王勾践回国后做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4.甲文中从反面展开论证的句子是______。

而乙文又很好地证明了甲文中的______这一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善于总结是一种智慧何冠军①总结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学问。

历览前贤俊杰,凡事业有成者,往往都善于总结。

②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潜心钻研水文,设计建造了“独奇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泽被后世。

楚霸王项羽自矜功伐,直到四面楚歌时仍执迷不悟,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叹;而汉高祖刘邦始终清醒自知,将“所以取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

③回溯历史,一个人总结能力的高低,映照着认识水平、为人境界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生走向与事业成败。

④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经验。

正如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1965年与程思远谈话时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中国共产党都会及时总结反思,努力发扬优点、纠正失误。

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归纳中,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⑤然而,现实中不少看似有模有样的总结,却背离了初衷。

有人把总结等同于写材料,任由“秀才”坐而论道、凭空出理,只求辞藻华丽、句式整齐,不管是否源自实践,是否对工作有益;有人视总结为论功行赏的机遇,把尚在构思的蓝图包装成已经完成的工作,为明显存在的问题罗织借口,结果吹大了政绩泡沫,遮蔽了潜在矛盾;有人把总结写成流水账,抄抄文件、堆堆数字、列列表格,既囫囵吞枣应付自己,也草草了事敷衍上级。

凡此种种,均徒有总结之表、无总结之实,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

⑥如果对总结来个“总结”,敢于直面问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心理学认为,人在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问题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或推卸,以拒绝痛苦情感的折磨。

然而,哲人有言: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一个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煮青蛙”,长此以往,只会踟蹰不前、能力退化。

勇敢面对难题、善于剖析自我、学会总结得失,才能增长心智、提升认知,更好地适应当下和未来。

⑦法国作家福楼拜谈及写作体会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如果我们缺少勇于剖析的心理素质,丧失探寻本质的研究精神,就容易制造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花架子”,总结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结是客观的观察,也是高度的概括、智慧的结晶,必须保证“含金量”。

⑧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一个“绿”字,就经历了十多个字的反复揣摩。

安于做思想懒汉,惯于照猫画虎,难以成就高质量的总结。

保持清醒、善于钻研、提高认识,才能知兴替、明得失,用理性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选自2018年1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②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联系全文,说说如何才能做好总结。

4.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5.阅读下面的三则名言,说说它们共同阐释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

——周恩来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

——毛泽东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雨果2、漫啜秋光浓似酒叶静(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

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

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

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

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

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

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

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

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

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

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

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

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

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

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

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

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

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选文有删改)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按要求赏析句子。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

(从修辞角度)(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

(赏析加点词语)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写作题(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