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制度共计8块,每块采用60*80泡沫板喷绘、封边处理。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制度
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动物疫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二、规模养殖场应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审批并验收合格,颁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规模养殖场法人为动物防疫工作主要责任人,认真组织做好各项动物防疫制度的落实工作。
四、商品畜(禽)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制饲养管理。
五、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规定的畜(禽)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
六、规模养殖场生产区禁养其他动物。
七、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时,应从非疫区,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畜(禽)场或繁育场引进经检疫合格的畜(禽)。
畜(禽)引进后,应在隔离舍隔离观察2周以上,健康者方可进入健康舍饲养。
八、患病畜(禽)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
规模养殖场用药制度
一、正确配伍,协同用药。
使用兽药时,正确配伍,合理组方,协同用药,增加疗效,避免产生拮抗作用和中和作用。
二、辨证施治,综合治疗。
经过综合诊断,查明病因以后,要迅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三、按疗程用药,勿频繁换药。
一般情况下,首次用量可加倍,第二次应适当减量,症状减轻后使用维持量,症状消失后,要追加用药1—2天,以巩固疗效,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
使用药物预防时,7—10天为一疗程,均匀拌料于饲料中进行饲喂。
四、合理采用给药方式。
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要考虑到机体因素、药物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五、严格实行休药期规定。
休药期是指畜禽最后一次用药到该畜禽许可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生产中,在使用有休药期的兽药时,要严格实行休药期,尽量减少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动物产品。
六、禁止使用禁用兽药。
严格按规定使用兽药,决不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β-兴奋剂类、已烯雌酚等性激素类、玉米赤霉醇等具有雌激素作用的物质、氯霉素及其制剂、呋喃唑酮等硝基呋喃类和安眠酮等催眠镇静类等21类药物。
检疫申报制度
一、货主通过现场、电话、网上申报等形式,就调运动物情况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
二、场方在出售或动输动物时必须提供该批出栏畜禽的畜禽防疫档案、用药记录、监测消毒记录等。
三、跨省调运种用、乳用动物需提供该批出栏畜禽的防疫档案、用药记录、监测消毒记录等,还需提供种用、乳用动物调运检疫审批材料和个体养殖档案资料。
四、出售乳用、种用动物应提前15个工作日报检;向无规定动物病区出售或调运动物应提前7个工作日报检;出售和输出其它动物应提前3个工作日报检。
五、变更运输动物品种的,应该重新申报检疫。
六、检疫审批单超过有效期的,应该重新申报检疫。
疫情报告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发现染疫或疑似染疫的动物,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
二、对已发现染疫或疑似染疫的动物,规模养殖场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严禁染疫动物出场、出售,防止疫情扩散。
三、规模养殖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四、规模养殖场每月将动物染疫及患病情况向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汇总报告一次。
五、违反本制度,造成疫情扩散蔓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消毒规程进行场地消毒。
二、生活区: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一次。
三、畜禽出栏、周转区:周转畜禽圈舍、出栏装车台、磅称及周围环境每售一批畜禽后大消毒一次。
四、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保持有效浓度。
五、车辆: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六、更衣室、工作服:更衣室每周末消毒一次,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七、生产区环境:生产区道路及两侧5米内范围、圈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八、各栋圈舍口消毒池与盆:每周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次,保持有效浓度。
九、圈舍、畜(禽)群:配种怀孕舍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分娩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
十、人员消毒:进入圈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消毒。
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二、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
三、无害化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四、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
五、采取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在感染的饲养场内或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
六、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应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
七、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用焚烧处理。
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
畜禽标识管理制度
一、新出生活畜,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二、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从外地引进的活畜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在右耳中部加施。
三、活畜的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四、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
五、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规模养殖场登记制度
一、严格落实畜禽标识、免疫档案、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疫病可追溯体系。
二、畜禽养殖档案应当真实、完整、及时,不得伪造,并按照规定年限保存。
三、养殖档案内容包括:畜禽来源,饲料消耗情况,畜禽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发病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及检疫结果,用药及免疫接种情况,所有记录应在清群后保存两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