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身气功发展规划

健身气功发展规划

健身气功发展规划
(2013-2018年)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发展健身气功事业,对于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经过12年的努力,在健全管理制度、编创推广功法、发展基层站点、培养骨干队伍、开展大型活动和海外传播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项目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健身气功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健身气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要求,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丰富健身气功功法和文化内涵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健身气功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管理水平,推动健身气功在国内外的普及与发展,努力为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大局原则。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谋划和开展工作要以世界眼光和全局的观点来审视,要放在社会稳定的大环境中来考虑,要坚持服从和服务国家大局。

(二)科学发展原则。

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把“讲科学”贯穿到项目发展和管理工作的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以突破促发展,以发展促建设,以建设促繁荣,推动健身气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兼顾原则。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作中发展与稳妥、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活动与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

(四)稳中求进原则。

在保持健身气功政策基本稳定、事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和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强化项目管理和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上取得新成效。

三、目标任务
(一)健身气功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国注册健身气功站点数量不少于3万个,习练人员不少于300万人,国家编创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达到12种。

健身气功纳入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和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健身气功工作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二)健身气功组织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省级基本设有专门机构编制,地市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区县级普遍设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健身气功社团组织广泛发展,长效化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健身气功政策法规更加健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法运行的健身气功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健身气功比赛活动体系基本形成。

健身气功交流比赛的模式不断完善,全国性交流比赛形成系列,省级交流比赛广泛开展。

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蓬勃开展,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形成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健身气功活动品牌。

创办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

(四)健身气功境外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紧紧围绕重点国家和地区,组派不同类型多批次的团组,通过表演展示、交流比赛、功法教学、科普讲座、骨干培训和发展组织等推广模式,有效地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使境外推广活动产生多重效应。

注重发挥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实现不少于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健身气功项目,境外习练人员超过160万人。

积极协助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正规化建设,推动建立3个境外教学培训示范基地,打造“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暨养生文化论坛”品牌活动。

举行,形成梯次。

创新办赛方式,引入市场机制,精心打造3-5个群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示范引导性强、综合效益好的品牌活动,为练功群众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

(五)创新推广模式,拓展工作领域。

加强健身气功俱乐部和全国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健身气功俱乐部连锁发展模式,实施健身气功段位制评定,组织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健身气功阳光体育试点,列入高校教学和职工体育活动,推动健身气功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满足不同人群习练健身气功的需求。

(六)加强对外推广,拓宽传播途径。

在宣传推广方面,每年派出30个以上团组到世界各地开展境外推广活动,致力于与当地官方组织、高等院校、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以及当地有影响、有实力、热爱健身气功事业的民间组织长期合作。

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入,增加练功人口数量,扩大推广覆盖面,提高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力。

在教学培训方面,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教学相结合方式,加强境外骨干力量培训,使非华裔外籍学员稳定在50%以上。

在开展活动方面,积极推动当地开展表演展示活动,努力打造国际或洲际交流比赛大会品牌活动。

在组织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组织协调功能,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国际人才档案库,创办各类国际、洲际大型赛事及活动,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健身气功教学培训示范基地。

(七)培养骨干队伍,加大人才储备。

积极探索依托社会建立中国国际健身气功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教学培训平台。

完善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培训制度和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干部人才培养战略,完善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建立关键岗位管理模型。

发挥科研专家传帮带作用,建立完善科研骨干培训制度。

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为主导,制定国际教练员资格认证办法,举办国际及洲际教练员培训班,开展境外技术等级评定。

(八)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技支撑。

创新科研课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基地,加强管理模式、文化内涵、健身机理、功理功效、学科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举办或协办国内外学术论坛、研讨会,挖掘整编传统气功功法,推动国内外科研合作和联合攻关,组织专家编写科普读物、开展科普讲座,完善科研文献数据库建设,研发教学软件、测试仪器、练功器械和服饰等产品,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

(九)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环境。

建立全国健身气功信息联络员制度,规范新闻采访,建立舆情收集机制,推动《健身气功》杂志进入全国期刊零售网络,办好《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版,加强健身气功网站与主流网站的链接,创建健身气功服务网站、博客和微博,推动各级健身气功主管部门对互联网的运用,强化与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重视网站、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组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气功展览等活动,做好大型活动新闻报道,推出一批健身气功文化宣传制品。

五、组织实施
本规划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体育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划分阶段、分年份制定本地区健身气功工作计划,并会同有关方面共同组织实施。

各级体育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领导,落实保障、奖励、评估检查等措施,确保本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行业体育协会可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参照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