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申报书申报矿山名称: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 法定代表人(签字):蒋静(申报矿山企业盖章)国土资源部制二○一二年六月十五日目录一、申报矿山基本信息表 (1)二、审核意见 (1)三、申报矿山概况 (2)1.矿山概况 (2)2.矿山自然条件 (5)3.经济社会条件 (6)4.资源赋存条件 (6)5.矿山开发利用现状 (8)6.土地利用现状 (8)7.矿山基础设施条件 (9)四、申报基础和条件 (9)1依法办矿方面 (10)2规范管理方面 (10)3综合利用方面 (14)4技术创新方面 (19)5.节能减排方面 (20)6.环境保护方面 (24)7.土地复垦方面 (24)8.社区和谐方面 (25)9.企业文化方面 (26)10.其他(获奖情况) (30)五、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和重点 (30)六、保障措施 (31)七、附件 (31)一、申报矿山基本信息表申报矿山名称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所属企业名称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性质国有成立时间1999年5月15日地理位置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矿区面积15.2589km2矿山职工数1521人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2011年3月—2031年3月开采矿种煤开采方式地下开采保有资源储量20804.3kt 开采规模中型(600kt/a)主要采选工艺设备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高档普采、炮采;洗选工艺:重介、浮选、压滤联合工艺综合利用情况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矸石自发自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分别输送到两建材厂制砖,电厂发电余汽供砖厂蒸养、废水闭路循环使用矿业权有偿处置情况全部有偿处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情况目前采煤对地面无影响,矿山地质环境良好土地复垦情况矿井开采对地面土地未造成影响,仅矸石山占压土地需要复垦,当前正在使用,待闭坑后实施复垦。
联系人陈秀江E-mail电话传真手机邮编635000 通讯地址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石板镇金刚煤矿二、审核意见矿山所在地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盖章)年月日矿山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盖章)年月日三、申报矿山概况1. 矿山概况1.1 简介金刚煤矿下属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采矿权人,是以生产原煤为主的国有煤炭企业。
金刚煤矿自1972年末建成投产已近40年。
在多年的生产发展过程中,矿井生产能力由初期的210 kt/a扩建成450 kt/a,到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达到600 kt/a。
属国有中型煤矿。
金刚井田位于达县县城177°方向、直距约17km公里,行政区划位于四川省达县石板镇、景市镇、斌郎乡、百节镇和福善镇;矿区位置属于华莹山煤田中山矿区金刚井田和何家湾井田的南部。
地理坐标:东经107°29′19″~107°31′59″,北纬30°00′34″~31°05′03″。
采矿许可证号:C51120003271,有效期至2031年3月28日,开采矿种:煤(外连、内连、14煤层、12煤层),开采标高为+530 m~-200 m。
矿区范围由58个拐点坐标圈定。
矿井分东西两翼开采,主要为薄及极薄煤层,煤层厚度0.4~1.2米,煤层倾角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煤种为1/3焦煤,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稀缺冶金煤种,具有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粘结性能好,其主要洗煤产品8-13级冶炼精煤连续9年被评为四川省名牌产品,已形成了原煤生产~精煤加工洗选~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为达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企业。
当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势头。
采煤机械化、矿井自动化水平迅速提升,极薄煤层综采开创了四川、西南地区的先河,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内部矿井技改扩能快速推进,形成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1.2 采选工艺金刚煤矿矿井开采方式是井下开采,开采煤层以薄煤层为主,0.4~0.8m采高的极薄煤层产量占全部产量的一半以上。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
采煤工艺有机采、综采和炮采,2010年机采产量58万吨,机采率达82%。
机采、综采用采煤机切割落煤,采煤机组自动装煤,机采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综采采用液压支架支护;炮采采用爆破落煤,人工装煤,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图1-1 金刚煤矿交通位置图采煤工艺在工作面都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在机巷、采区上(下)山、水平运输大巷和主提升系统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采空区处理方式为全部陷落法,目前正在进行矸石充填采空区技术研究。
近几年,达竹公司煤炭开采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大力推广沿空护巷技术,推行无煤柱开采,和科研院所合作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取得突破,0.55~0.8米薄煤层综采技术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了这些技术的强力支撑,达竹公司一些煤层薄,顶板管理困难,安全压力大的煤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回采率提升1~2%。
金刚煤矿充分利用达竹公司取得的科技成果,在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和资源节约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
洗选工艺为重介、浮选、压滤联合工艺。
其中:原煤0.5mm预先脱泥,50-0.5mm原煤进入无压三产品重介旋滤器分选,0.5-0mm的煤泥直接进入浮选,尾煤浓缩压滤。
目前选煤工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 矿山自然条件2.1 地貌、水文特征本区为一走向北北东的长条形低山,北高南低,山脊一般高程为700m,山顶较平坦。
最高点天耕梁,高程802.0m,最低点为桐子湾河沟和杜家沟,高程302~304m,高差一般小于400m,最大达500m,地貌和构造形态基本吻合。
矿区主背斜为中山背斜,该背斜轴线被断层切断错开,为两翼大致对称的隐伏背斜。
背斜轴部为山脊,两翼顺向冲沟发育,属侵蚀构造类型。
背斜两侧为丘陵地形,是良好的农作物区。
但大气降雨,一般随冲沟及时排走,泄水条件好,补给条件差。
农业生产一般由零星的堰塘储水灌溉。
2.2 气象据达县气象站(地理座标为东经107°30′,北纬31°12′,高程310.4m)1952年至2006年观测资料,气象情况如下:气温:历年年平均气温17.3℃,暑天七、八月平均气温27.9℃~29.8℃,冬季一月平均气温6℃,最高气温42.3℃,最低气温-4.7℃。
降水量:历年年平均总降水量1133mm,最高年达1549.6mm,最低为829.7mm,最大日降水量为194.1mm,最长连续降水量380mm(2004年9月3-5日),最长连续无霜日39d,最大积雪深度4cm。
有霜期主要在每年的一、二、十二月内,年有霜日数为10~15d,最多达29d,最长连续有霜日数为5d左右。
水面蒸发量:年平均总水面蒸发量为1135.lmm,最高达1392.9mm,最低为895.9mm。
风速:年平均在0.86~1.36m/s间,为1级风。
最大在5~16m/s间,为3~7级风。
风向一般多为北、北北东、北东向。
综上所述,本区属酷暑严寒难见,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气候。
3. 经济社会条件金刚煤矿区域主要受石板镇管辖,石板镇为达县下属行政区。
位于达县南部,距达州市城区17公里,距达州火车站19公里,到河市机场14公里。
东和景市镇相接,南和百节镇、金垭镇相依,西和省级市点场镇河市镇相邻,北和斌郎乡接壤。
达渝高速公路、省道218线横贯全镇,洲河支流铜钵河纵贯东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有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4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87亩,退耕还林面积3110亩,森林面积18000余亩。
辖区内有省属企业金刚煤矿(含石板选煤发电厂),共有人口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7538人。
石板镇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天然气、碳酸盐、石灰石等矿物质,是达县“工业重镇”之一。
镇党委、政府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创造宽松的环境,搭建平台,树立经济强镇的理念,引凤筑巢,现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小型民营企业23家,企业年总产值达5亿元。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
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苎麻、蔬菜。
种养植业已初具规模,现有500头养猪大户5户,有圈存500头种猪场一个,5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个。
除此,石板镇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金刚煤矿在2011 年末在册职工1521名,职工来源为周边农工、矿区子弟、外来务工者、专业院校毕业生等。
年平均工资5.511万元/人。
金刚煤矿常住总人口5000人,暂住人口1400人,极大的带动了金刚煤矿周边经济的发展。
4. 资源赋存条件4.1 主要煤炭资源赋存条件金刚井田在构造上处于川东褶皱带华蓥山背斜北段中山次级背斜,地质构造简单、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复杂的充水矿床。
矿区内全区可采煤层共四层,由上而下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第七段(T3xj7),俗称上煤组,含外连、内连煤层。
须家河组第五段(T3xj5),俗称中煤组,14煤层和12煤层。
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 5751-86),本矿外连、内连、14、12属1/3焦煤,数码35;分述如下:4.1.1 外连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3xj7-1)的上部,上距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亚段(T3xj7-2)砂岩0.04~12.61m,平均3.30m。
该煤层厚度较稳定,仅有零星不可采区外,其余全区基本可采。
煤层结构沿走向从北向南,由单一煤层变为复合煤层,局部区段夹矸厚度大于煤分层厚度,使煤层有益厚度减薄。
夹矸少许为泥岩,大部分为炭质泥岩,煤层厚度0~2.47m,纯煤厚度0~1.20m,一般厚0.70~1m,有益厚度为0.38~1.20m。
平均0.73m,可采指数0.94,煤层稳定系数为38.1%,属较稳定煤层。
4.1.2 内连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3xj7-1)的中上部,上距外连煤层0.20~5.70m,平均1.9m。
煤层厚度基本稳定,煤层结构大部份为单一煤层,部分区域常含夹矸1层,少数为2~3层,夹矸单层厚0.05~0.80m,夹矸岩性大部份为泥岩,少许为炭质泥岩。
大部份夹矸厚度大于煤分层厚度,使煤层有益厚度变薄。
煤层厚度0.15~1.08m,平均0.74m,有益厚度0.48~0.88m,可采指数0.92,煤厚变异系数为32.9%,属较稳定煤层。
4.1.3 14煤层位于须家河组第五段第三亚段(T3xj5-3)的中下部,为局部可采煤层。
主要分布在背斜东翼主平硐以南及背斜西翼主平硐至F50断层间标高约130m以上,另外在大垭背斜两翼浅部有一小块可采。
其它地段均不可采,煤层厚度0.05~1.04m,平均0.42m。
纯煤厚度0.05~0.84m,有益厚度0.40~0.84m,可采指数0.58,煤厚变异系数为79.8%,属极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