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基本线索】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了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
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了三的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探索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在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
1966-1976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21世纪初,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
中国现代史基本线索:过渡时期(1949-1956)→十年探索(1956-1966)→十年文革(1966-1976)→两年徘徊(1976-197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知识重组】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历史背景:1、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1949-1952);2、重要力量(经济基础):建立在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3、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加强;4、农村条件:土改后开展的互助合作运动;5、外部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借鉴;(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即改造与建设并举。
)(3)“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特点(中心环节):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地区: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的作用;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1953-1956)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即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内容: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造工作过于急噪和粗糙,留下许多问题。
(5)特点:A、时间的长期性;B、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成功探索:1、1956.4《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1956、9)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4、十年建设探索成就: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等工业设备制造和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全部自给。
(2)曲折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原因:“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材料显示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何种心态下进行?还有什么原因?A、急于求成;B、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C、根源:“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2、“大跃进”的主要表现及危害:主要表现:大办工业、农业,大炼钢铁,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危害: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环境严重破坏,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错误: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严重平均主义,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危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4、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教训(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大跃进)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1966年:动乱全面开始——经济建设大混乱2、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整顿企业,恢复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4、后果: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5、教训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保持社会安定团结;C、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的标志(1978.12)(一)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二)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五、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1、农村改革:(1)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A、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
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B、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过程:A、尝试:1978.12,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B、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C、全面推广:1983年;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所有权)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使用权)。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③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内容: 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具体内容:①管理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六、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①1980: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②1984:开放沿海城市(14个)③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④1988:划海南省为经济开放区,⑤1990: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七、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一)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春)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实践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发展才是硬道理;(二)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三)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1、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中共十四大召开(1992):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中共十五大召开(1997):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