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研究生2013 - 2014 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课程编号:姓名:学号:阅卷教师:成绩:“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在思维中辩证运用演绎和归纳方法,通过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实现思维由抽象向具体的.过渡,并且使这种过渡达到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
它的意义就在于使思维的辩证本性在概念的矛盾推演中逐渐展开和逐渐深入,从而使人们达到对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其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其价值的体现,同时,辩证思维方法还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产生的方法论前提。
辩证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人类可以用这种方式掌握世界,但是,现代的先进的民族总是用辩证思维方式掌握世界。
这是因为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先进的民族为了使自己发展壮大,都在发展科学,都希望登上科学的高峰,而要登上科学的高峰就得用理论思维来认识世界、掌握世界,这充分说明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要想成为现代的发达的国家民族,就一刻也不能离开辩证思维。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如要登上科学的高峰,成为现代的先进的民族,就要以辩证思维掌握世界。
中华民族必然和其他民族一样,具有以辩证思维、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为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可能性,可以以辩证思维、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为方式来掌握世界。
不仅如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辩证思维、逻辑论证和推导又是科学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这个道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正因为如此,深信这个道理、真理,有着登上科学高峰,成为现代先进民族的愿望的中华民族,就要大力发展辩证思维,努力以辩证思维来掌握世界。
凡是在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都是以先进的辩证作为行动的指南,以先进的思想作为前进的向导。
那先进的辩证与思想都需要文化的来孕育。
所以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仅只能是经济上的强大。
回忆当年的中国,在面对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事实,积极发展,成功不断。
入世十年,那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成功辉煌、国民GDP的大幅度提高。
这些都预示着中国这艘大船已经正式起航,迎风破浪。
但是入世10年虽然成绩斐然,但却任重道远仍需努力。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努力发展中我们始终要时刻牢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3. 谈谈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社会建构论?社会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因素、社会现象和社会部门的有机统一体他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相互独立的社会部门,在社会中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是紧密的。
作为从属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科学技术,它本身是受制于社会的,并且一定受限于社会,也必须要受制于社会。
绝对自主的,不受社会各种外在因素干预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
在当今时代,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发展愈益处于紧密的和多方面的互相反馈作用的关系中。
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创造了现在整个世界的巨大则富,但是科学技术是工具,它是财富的制造者,并不是分配者。
作为人类整体存在的基础,社会拥有对整体财富的支配权。
1.1经济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满足经济的需要,科学技术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演变,不断地延伸出更具有技术的经济价值。
经济本身催生出来的社会需要和利益要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经济对于科学技术来说是本身地位得以重视的基础。
1.2经济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支持,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经济生产物质财富。
1.3经济形式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不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其他的需要。
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存在于国家体制中,国家管理自身内部的方式也是处理内部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政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科学技术来讲存在的两个大方面的影响。
2.1我们说到科技政策.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和发展方向的制定一定要符合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而这个国家所制定的科技政策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和方向。
2.2在社会内部,政治体制下最具前卫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科学技术与社会,揭示的是一个现象,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发现。
两者的合作的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科学与社会都是人的需要,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要对科学技术进行一次又一次地改良。
因为它们是无生命的,所以得有人参与,这样这一切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科学技术经过千千万万的实验,将人类带出了迷茫。
社会经过反反复复的改良,给了我们生活更多的希望,更美好的未来。
毅力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让我们在小断地审视和改良自己。
科学与社会只有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社会建构论是指一系列技术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其基本观点是某些知识是社会时间和社会制度共同的产物,着力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人文观点的影响作用。
3.1.4社会建构论的意义其本质意义。
社会建构论追随着人们开始研究微观的本质意义,其对于技术选择中的非技术因素,被技术所忽视的因素给予特别的关注,技术选择的后果也逐渐成为社会建构论所关注的。
所有社会建构论者都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强调主体社会、文化、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
2.1社会建构论的优势社会建构论引进了技术变迁的社会模式,是一种非决定论模式。
其认为技术的社会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变迁的后果。
社会建构论能够规范的分析技术的本质和技术的影响。
其尖锐的批判了个人主义的观念。
强社会建构论甚至分析了技术是如何通过不同方面而建构起来的。
它有效地抵制了绝对主义理论和各种客观理论。
①3.2.2社会建构论的局限性社会建构主义尤其是强社会建构主义在肯定一面的同时又完全否定了另一面。
在社会建构论中建构主义肯定了认识在思维中的建构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完全的用建构性来取代外部世界的反应则不可替代的陷入了唯心主义。
它否定技术、客观性、理性、可靠性、合理性,只强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唯一性,其夸大了社会因素的偶然性显示出排斥实在论的主观主义以及非辩证法思想。
3.2.3社会建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建构论丛诞生之日起,其理论优势与局限性就是共存的,发展到今天整个脉络都很清晰,在各个领域合理的使用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受益无穷。
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积极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正视其积极作用。
将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定论互相祸合、互相补充,,不断进行沟通、融合,以达到达到共赢。
5. 请结合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谈谈库恩对科学革命的看法,并谈谈你的理解。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本书意在建立一个区别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观。
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家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促进这一增长,这些科学研究领域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科学发展模式的,即: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而表征每一阶段的核心是“范式”。
范式大体说来就是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等在内。
范式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即在专业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具体阐明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形式,指出,范式是科学诞生的标志。
范式产生之前的科学只能称作前范式科学,而范式一旦产生,就进入了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表征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它通过解题难活动,消除反常,借扩充范式应用范围和提高其精确程度而逐步完善范式。
常规研究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随研究的深入,反常大量出现,已构成对范式的根本威胁,于是危机到来,科学革命开始。
科学革命始于危机,发端于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意在创新,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
调整趋于明显,就标志着科学革命已经发生。
科学革命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结构的过程。
其主要的实质在于用新范式取替旧范式。
因此,科学革命是一场深刻革命,它不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一旦新范式产生并立稳脚跟,科学便进入新的常规时期,向前发展。
作者还明确指出,科学共同体就是新旧范式之争胜负的仲裁者。
范式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各阶段的运动可以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各阶段的运动,就是说,可以通过科学活动主体的变化,来揭示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
这在整个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里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此外,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观点不同于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直线积累观,还着重分析了理论之间的不同可通约问题,意在强调科学革命的创新意义以及科学家心理特征对科学活动的影响,但作者也因此犯了一个把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创新割裂开来的错误。
全书以“范式”(Paradigms)为核心概念,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
在对历史上科学方法论方面,他认为i,以往的科学观——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单纯积累观和波普尔的“不断革命”的科学观——是误导的。
他所强调的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阶段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