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监理部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监理部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
监理实施细则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主体建筑24层,裙楼4层,地下1层,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高度为85.3m,总建筑面积为36316.2m2,地上建筑面积30038 m2,地下建筑面积6278.2m2。

地下基础开挖深度为-7.45m,局部开挖深度为-10.25m,地基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以天然地基为持力层。

二、环境概况
施工现场四周环境复杂建筑物稠密
1、基坑东侧为1栋已建1层建筑,砖混结构,浅基础,建筑外轮廓线距地下室外墙边最近处约6m,需保护。

2、基坑北侧为1栋已建3~4层建筑,砖混结构,浅基础,建筑外轮廓线距地下室外墙边最近处约8.5米;该侧西边围墙外有一配电柜,围墙外有雨、污水管及自来水管,需重点保护。

北侧西半段外为渔市口路,路边距地下室外墙约5.5米。

3、基坑西侧围墙外为东大街,紧靠围墙为沿街商铺,在基坑施工前搬迁,街道一侧为人民商场,为3~4层建筑,框架结构,该侧地下室外墙距其外墙边最近处约15m 需重点保护。

4、基坑南侧有2栋已建2~3层建筑,砖混结构,浅基础,建筑外轮廓线距地下室外墙边最近处约10m该侧围墙外道路下埋有电缆,需保护。

三、基坑安全等级
综合本基坑挖深,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本基坑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1.0 四、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场地土类型属中压缩性、中硬场地土,属基本稳定区。

场区内无液化土层分布。

场地地下水常年最高水位埋深为1.5米,年变化幅度为1.0米左右。

五、工程特点
1.开挖面宽,开挖深度大,开挖时间要求紧。

故只能用分段分层开挖,根据进度需要,视施工现场条件的可能,适当考虑部分工序搭接进行。

2.本工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上部杂填土中,下部土层为隔水层且含水量小,基坑所在场地地表土体已被下挖约2~3米,场地标高-2.00~+0.00;基坑挖深4.3m~6.8m。

现场查看发现坑内基本干燥,本工程不做专门的止降水措施,采用坑内布设明沟加集水井的方式明排坑中地下水。

六、实施监理工作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10、《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11、设计文件及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
1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3、已批准工程基坑监测方案
14、已审批的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基坑支护方案
15、已批准的工程监理规划
七、土方开挖控制要点
1、土方开挖前施工单位须编制详细的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估和对策分析,并取得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后严格遵照实施。

2、按设计或施工要求标高平整场地,清除和搬迁施工区域内地上,地下所有障碍物,做好防洪、排洪工作保证场地不积水。

3、设置测量控制网,水准点要求设在不受基坑影响之处。

4、采用机械开挖,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底面0.5M。

5、在开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时空效应,遵循分区、分层、对称、平衡的原则。

6、基坑内部临时坡体坡率应不大与1:1.2;土方开挖过程中挖土高差不得大于3米,慎防土体的局部坍塌造成工程桩位移、破坏及现场人员伤损和机械损坏等工程事故。

7、坑底土方留300厚人工开挖,不得超挖,尽量减少对土体的扰动。

8、机械进出口通道处应铺设路基箱扩散压力,或设置配筋混凝土面层,不得在支护结构顶部直接碾压。

9、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基坑周围地面超载,基坑顶部严禁堆载,地面超载应控制在20kPa以内,尤其是大型施工机械行走路线及停靠地点。

10、弃土应及时运出,如需堆土或留作回填土用堆土坡脚至坑边距离及堆土高度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11、基坑开挖至设计土面后,应对坑底找平,如有小部份超挖,应用C15~C20毛石混凝土回填处理,并整实至与地基土基本相同密实度,及时施工排水沟和集水井及垫层。

八、基坑支护施工控制要点
根据基坑挖深、地质条件及现场施工条件,采用人工挖孔桩悬臂支护、土钉墙支护及局部放坡开挖;坡面挂网喷细石混凝土封闭措施。

1、进场材料
(1)水泥: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2)钢筋:一级钢筋HPB235,二级钢筋HRB335
(3)钢材:Q235
(4)焊条:E43系列型焊条
(5)砂:土钉灌浆用砂采用细沙,粒径不应大于2.5mm,使用前应过筛,其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2%,喷射混凝土用砂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含水率5%~7%,含泥量<3%
(6)石子:粒径<12mm
2、人工挖孔桩施工
(1)人工挖孔桩混凝土等级C30,护壁混凝土等级C20。

(2)每浇灌完三节护壁,须校核桩中心位置及垂直度一次,以保证桩的垂直度。

(3)孔顶护壁要高出地面20cm,防止地面杂物,石子落入孔内和地表水流入。

(4)孔周围堆放泥土应离开孔口2米以外,堆高不得超过2米,并要当日清运不得过夜。

(5)纵向主筋与水平钢筋交接处均应焊牢,钢筋笼可分节放入孔内,采用焊接连接,焊接长度10d,接口必须按规范要求错开。

(6)钢筋笼外侧需设置混凝土垫块或采用其他有效措施,以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

(7)出露地表桩段可采用砖模。

(8)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每根桩的浇筑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浇灌时混凝土自由落下高度小于2米,成桩后不得有断桩、混凝土离析及夹泥出现。

(9)桩顶混凝土超灌长度为0.8倍桩径,凿除泛浆后的桩顶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桩顶以上出露的钢筋长度达到设计要求。

(10)桩位水平偏差≤50mm;桩径偏差≤50mm;垂直度偏差≤0.5%;充盈系数≥1.1;沉渣厚度≤150。

(11)桩顶应嵌入圈梁100mm,状体纵筋应伸至圈梁顶。

(12)桩间土体采用挂钢丝网喷细石混凝土护壁。

3、土钉墙支护施工
(1)土钉孔径100mm,孔内注浆体强度等级3d强度不得低于10MPa,28d强度不应低于30MPa。

(2)土钉布置形式:三角形。

(3)网片钢筋:ф8, 间距200mm。

(4)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厚度:80~100mm,坡顶混凝土外延1.0m,作好护坡顶排水。

(5)土钉锚杆 HRB335级热轧带肋钢筋φ25,钻孔直径100。

(6)挖土应按土钉垂直间距挖土并修坡面。

机械挖土时应预留0.1m,之后人工修整,根据边坡土质情况,可采取全面或分段挖土支护。

(7)按设计孔深,人工或机械成孔。

(8)按配比制浆,注浆采用底部注浆法,注浆管应插入距孔底250~500mm处,随浆液的注入缓慢匀速拔出,为保证注浆饱满,孔口宜设止浆塞或止浆袋。

(9)网片筋应顺直,按设计间距绑扎牢固。

在每步工作面上的网片筋应预留与下一步工作面网筋搭接长度。

钢筋网应与土钉连接牢固。

埋设控制喷层混凝土厚度的标志。

(10)按配合比要求拌制混凝土干料。

为使回弹率减少到最低限度,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喷头与作业面间距宜为0.6~1.0m。

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喷射时应控制用水量,使喷射面层无干斑或移流现象。

(11)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d 。

九、监测
本基坑周围紧邻已建建筑和地埋管线,基坑北侧、西侧紧靠道路,为保证道路、已建建筑及地埋管线在基坑施工期间的安全,该支护方案的实施应有施工监测配合实施,实行信息化施工;根据基坑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及进度。

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

(一)监测内容
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竖向位移监测:沿人工挖孔桩桩顶圈梁、土钉墙段坡顶每隔10~15米设置一观测点。

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支护结构外侧土体中埋设测斜管,测斜管长同桩长,间距30~50米。

3、建筑物沉降监测:在建筑物的角点部位及其它适当的部位设置沉降观测点,每栋不少于6点。

4、道路沉降观测:沿路边每10~15m 左右设置一观测点。

5、地埋管线位移监测:视现场情况布设,可利用检查井或模拟式测点作为
监测点。

(二)技术要求
1、施工期间应根据监测资料及时控制和调整施工进度方法,尽量减少基坑的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监测仪器的选择应考虑最大可能需要的量程,选用满足安全监测要求的仪器。

3、仪器安装埋设前应进行检验和率定,绘制检测点安装埋设详图,并按照方案和埋设要求做好埋设准备。

4、所有监测点安装完毕后,应及时绘制准确测点位置图,并对监测点加强保护,预防意外破坏。

5、监测数据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完整,发现异常现象,加强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