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课程评估方案(试行)
**大学课程评估方案(试行)
为切实做好迎接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工作,加强学校课 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校对教学 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参照《山东省普通高等学 校课程评价方案》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评估标准 按照“一支优化的教师梯队,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 适用的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 方法”的课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把教学条件作为课 程建设的基础,把过程管理作为课程建设的保证,把实际效果作为 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促进课程建 设和改革。 二、评估原则 1.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2.坚持条件、过程、效果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 三、评估对象 本方案主要评估全院本科专业的课程,专科专业的课程可参照 本方案进行评估。 四、评估指标体系
3
教学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
学
改革
系等方面改革效果显著,并有公 开发表的论文或科学总结。
体系等方面改革效果比较明 显。
5
状 态
3—4 教学 辅助 环节
课后辅导及时;作业适量,批改 认真;根据教学需要广泛开展第 二课堂活动,效果好。
能进行课后辅导,认真批改作 业,能根据教学需要开展第二 课堂活动。
教学 文件
教学总结、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 等文件和资料齐全,且管理规
案、教学总结、试卷及试卷分 析报告等文件和资料较齐全,
5
管理 范。
管理较规范。
3—2
教研 活动
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有活 动计划和活动记录,效果明显。
教研活动基本正常。
3
教 3—3
有明确的教改规划,得力的教改 措施。
有教改规划和相应的措施。
专著的人数占任课教师总数的 版学术专著的人数占任课教 4
1—4 比例≥50%。
师总数的比例为 30—40%。
学术 近三年人均发表学术论文 3 篇 近三年人均发表学术论文 1.5
水平 [注 2]。
篇。
4
开出的全校性选修课和专业选 开出的全校性选修课和专业
修课达到人均 1 门。
选修课达到人均 0.5 门。
状态分值 2 2 1 2 3 3 3 4 4 4 3 5 5 3 5 3 5 3 3 5 5 3 4
5 8 7
3
合计
不含特色项目
100
附件 2:评估等级标准
一 级 二级
评估标准(注 1)
状 评估等级 态
指 指标
A级
标
C级
分ABCD
值
该课程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所 该课程教师中,高职教师所占 2
占比例≥50%。
比例为 30—40%。
1—1 45 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 45 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
队伍 的所占比例≥50%。
教师所占比例为 30—40%。
2
结构 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
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1
有研究生导师或省级学术骨干 有校级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或地市级 人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教 2
4
严格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命题, 能按教考分离的原则命题,有
有 20 套试题的试卷库,积极进 10 套试题的试卷库,能够进 3
3—5 行考试改革,效果好。
行考试改革,有一定效果。
命题
及 阅 阅卷规范,评分客观、公正,认 阅卷较规范,评分客观、公正,
卷
真进行考试分析及信息反馈。学 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试题满意
教学仪器设备、教具先进齐全, 便于使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实验开出率达 100%。
教学仪器设备、教具齐全;理 科实验开出率达 80%以上。
5
、手 段
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 人数占任课教师的比例≥90%。
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 师人数占任课教师的比例为 70—80%。
3
3—1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日历、教案、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日历、教
4
1—5 师资 培养
45 岁以下教师后续教育(含研究 生课程进修班、攻读硕士、博士 学位、访问学者、半年及以上短 期进修等)人数占 90%以上。
45 岁以下教师后续教育(含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攻读硕 士、博士学位、访问学者、半 年及以上短期进修等)人数占 70—80%以上。
3
教 学
2—1 教学 大纲
三级指标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骨干教师 高级职称上课率 教学成果奖 教育科研立项 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篇数 选修课 后续教育 教学大纲 教材选用 教学参考资料 设备情况与实验开出率 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教学文件管理 教研活动 教改规划 教改效果 辅导、作业、第二课堂活动
命题 阅卷 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 学生满意程度 抽测成绩
拔尖人才。
学带头人。
1—2
主讲 该课程现有教授、副教授均任主 该课程现有正、副教授中任主
教师 讲教师。
讲教师的比例为 80—90%。
3
师 情况
在近三次教学成果评奖中曾获 在近三次教学成果评奖中获资 1—Biblioteka 省级奖。校级奖。3
教学
队
研究
有地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立项 项目。
有校级教育科研立项项目。
3
伍
参加省级科研项目或出版学术 参加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出
有经过革新的先进实用的教学 大纲。
有比较实用的教学大纲。
5
条
2—2 教材
选用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推 荐或省级获奖教材。
使用达到省级水平的教材。
5
4
件
2—3 教学 参考 资料
图书馆、资料室有与本课程密切 相关的、配套齐全的教学参考资 料。
有基本齐全的与本课程密切 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3
2—4 教学 设备
附件:1.评估指标体系 2.评估等级标准 3.评估得分表
2
附件 1:
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师资队伍
队伍结构 主讲教师 教学研究
学术水平
教学条件
师资培养 教学大纲
教材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设备、手段
教学状态
教学文件管理 教研活动
教学改革
教学辅助环节
命题及阅卷
教学质量 特色项目
质量评估 学生反馈 抽测成绩 特色项目
1
见附件 1。 五、评估等级标准 见附件 2。 六、评估等级 评估结果用等级状态表达式表示,即 V=aA+bB+cC+dD,其中 A、 B、C、D 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a、b、c、d 分别为 A、B、C、D 各级状态分值之和,a+b+c+d=100。通过状态分 值确定评估等级。 优秀的标准是:a≥70,d<10;合格的标准是:a+b+c≥70。 七、评估得分表 见附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