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及<<无衣>><<静女>>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2.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氓》,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通过概括评论把握作品感情。
2.摘录例句、把握节拍,学习〈〈氓〉〉认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无衣>><<静女>>认识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
3.品位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4.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把握节奏,初知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二、解题《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指导朗读1、结合注释,自渎。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愆qiān 徂cu 渐1、jian 溅湿2、jian逐步逐渐靡mi 隰xi 遂1、sui顺,如意;成功;于是,就2、sui 半身不遂于=吁,表叹息说=脱,解脱泮=畔,边岸裳1、chang古代指裙子2、shang衣裳泽=姝shu 俟si 隅yu 踟蹰chichu 爱= 隐藏见=现,出现说=悦,喜爱女=汝,你归=馈,赠3、总结节奏四言诗一般为“二/二”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语气、语调岂曰/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感叹语气,降调。
(快连,表现情况紧急)三、课堂练习朗读背诵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朗读节奏,粗知文意,那么文章的具体内容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翻译《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翻译课文,概括情节,分析女主人公形象。
2、掌握比兴的艺术手法。
3、探究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两千年前这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二、翻译课文,边译边评。
1、第一节译:贸:交易匪:非,不是即:就涉:渡愆:拖延将:请、愿、希望评:三个场景---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氓---外表忠厚,心计很深;急躁易怒。
女---纯情、温顺、体贴;委曲求全。
性格决定命运,容易到手的不懂得珍惜,此两点已对今后的悲剧性婚姻作出预示;2、第二节译:垣:倒塌的墙载-载-:一边-一边――卜、筮:占卦、占卜咎:灾祸体:卦象贿:财物迁:迁移,“跟你走”“嫁给你”评:漫长的等待,一悲一喜,足见少女的热恋、深情、热烈,甚至于天真活泼。
(热恋中的少女智商就是0)神灵显示,天赐良缘,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第三节译:沃若:润泽的样子于=吁,表叹息;于嗟:唉。
耽:沉溺说=脱,解脱评:由“桑”引出女“无与士耽”切身感受,告诫人们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呼喊一种理智的爱、清醒的爱。
第四节译:徂:往食贫:忍受穷苦生活。
渐:溅湿、浸湿爽:差错贰:不专一,有二心极:标准二三:有时二,有时三,经常改变评:此节直接点明男子变心,“贰行、罔极、二三其德”而女子“食贫、不爽”,任劳任怨,一心生活的女子却遭受如此对待,令人同情,痴心女子负心汉。
小结三四节:“桑”的出现有何作用?比兴的手法,“沃若”形容女子青春年华,“黄陨”形容女子年长色衰,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容颜。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生活变化,激发读者联想,艺术效果鲜明。
同时可见氓是一个贪恋美色、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小人。
第五节译:靡:没有。
(罔、不、无、未、匪)言:助词,无意。
暴:虐待悼:伤心、哀伤。
评:承接上节,写女子婚后的辛劳、不幸,称出男子的无情无义。
静思什么?(讨论发言):都是我的错,轻易爱上你。
第六节译:泮=畔,边岸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已:停止、了结评:“有岸、有泮”点明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亦已焉哉”女子刚强坚毅、毅然决然的中止了爱情。
而追忆美好年华一节,再现女子纯情、专一,结果令人同情,催人泪下。
三、概括情节婚变:订婚、结婚、婚变、离婚。
四、人物形象事件、描写、评价、写作手法等个角度入手分析。
女子:勤劳、温柔、善良、用情专一、坚强。
氓:(对比)求婚时,感情真挚;随时间流逝,容颜老去,全然不顾往日恩爱,无情遗弃了妻子,是一个伪善、贪恋美色、无情无义、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五、探究迁移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原因一:社会决定。
男权社会,女性附属,如果遇到一个对家庭、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悲剧难免。
原因二:人物性格决定。
虽恋爱自由,但女子缺少对男子的必要了解,被表面忠厚蒙蔽,轻率答应,种下日后苦果。
六、课堂小结叙事诗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妇女,但其遭遇令人同情,性格令人尊敬,而男主人的做法应遭到指责。
(希望你们以后以此为鉴)七、布置作业把<<无衣>><<静女>>改为白话文。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无衣》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静女》心理活动的刻画。
3、两首诗重章复唱的形式特点。
教学过程无衣一、诵读《无衣》,学生谈感受。
明确:慷慨激昻,意气风发,表现了士兵同仇敌忾、团结友爱、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是一首从军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概括本诗形式上的特点。
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每章第一句都是反问,第二句第四字,第四句三四个字,第五句三四个字不同,其余一样。
重章叠句或重章复唱。
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手法,便于加深所要束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了内容。
三、翻译课文,感受内容上的变化有什么作用?同袍、同泽、同裳,并列关系,充分表现将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戈矛、矛戟、甲兵,并列关系,充分表现将士们齐心备战,慷慨激昻的爱国热情。
同仇、偕作、偕行,递进关系,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共赴战场杀敌的战斗情绪,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三、总结1、重章叠句的作用:段落层次清楚,显示明显;节奏整齐;强化感情。
2、本诗以“赋”的手法展开,在陈述铺叙表现将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静女一、诵读二、翻译姝:漂亮俟:等待爱隐藏娈:美好贻:赠送说=悦(同怿),喜爱女=汝,你归=馈,赠送三、经典语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千里送鸿毛,理轻情谊重;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四、拓展演绎,改写《静女》,〈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的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
绿草萋萋,白雾迷蒙……1静女在等待,约我在城外,躲我不出来,让我着急的女孩,想你快过来,感受我的爱。
2美丽的女孩,在城角上等我,美丽的脸,在远处若隐若现,我站在那里,一颗心来来回回,我在期待着,我会是你心中的谁?3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件礼物都让我沉醉,你的箫,你的草,还有等你的心最难敖。
五、作业预习《离骚》,查音,释义,圈点疑难。
板书设计氓情节(婚变):订婚―――结婚―――婚变―――离婚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清醒、坚决人物:女―――勤劳、温柔、善良男―――伪善、贪恋美色、无情无义、背信弃义无衣同袍戈矛同仇同泽矛戟偕作同裳甲兵偕行克服苦难、团结互助齐心备战、慷慨激昻同仇敌忾、共赴战场静女↓→美人之贻:一往情深彤管、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