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管理。
难点:坚持长期的观察和管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师生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水,水桶、小石子、沙、标签、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初步了解动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
初步了解某一区域中食物能量交换的关系。
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某一个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很感兴趣,对动手实际活动更是积极参与,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在材料准备方面,有些同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得到几点体会如下:
成功之处:
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参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倾听能力。
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知道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
一个湖泊、一片树林、一块草地等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想要动手的愿望强,所以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认真倾听,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
活动中有些牵强附会,比如做一个小池塘的,由于本地不方便找到水草,所以乱放了有些其他植物。
活动后的评价时间有些仓促。
总之,教学的成功与否,我认为这看师生是否用心投入。
如果用心了,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其他的再看看课堂上老师的一些临时处理能力和操控能力,当然这与教师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密切相关,也与教师基本功密切相关。
所以,一线教师更需要加强平时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发展学生。
: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自然界里的生物群落,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相互依存,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组成动态平衡系统,叫生态系统。
2、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草原上生态平衡的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环保意识、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教学重点: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对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沙尘暴的危害”资料
教学过程: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8课。
本节课基本上按教学计划完成。
在学生研究“生态平衡”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提出话题,学生基本上能展开讨论,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本课主要收获:
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初步了解什么是沙尘暴及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的危害。
了解到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为家乡献良策”活动较大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改进之处:
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
可多放手让学生有机会拓展自己。
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适应于繁殖的特性
果实是由开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是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
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
果皮三层,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
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受
精极核和受精卵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
种子是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角色。
果皮负责在
种子发育过程中保护娇弱而未成熟的种子,并在种子发育完全后协助其传播。
、
植物开花以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果实和种子成熟以后,必须散
布到各处才能扩大后代植株生长的领域,以使物种繁衍。
每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有一
定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是与它的传播方式相适应的。
也就是说果实和种子的
结构与它的功能(传播种子)是有联系的。
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风仙花、油菜果荚表面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棱角,有一些花纹,且容易开裂。
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
它的特点是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
这一类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或是稍遇外力就会炸裂。
果荚里面的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自体传播种子的散播距离有限,但部分自体传播的种子,在掉落地面后,会有二次传播的现象发生,鸟类、蚂蚁、哺乳动物都是可能的二次传播者
动物传播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粘附在动物皮毛上的特殊结构,如钩刺等。
像苍耳,它的果实和油菜的果实明显不同,除外形、大小不同之外,更加显著的是苍耳的果实外表上布满了带钩的刺。
具有类似结构的还有鬼针草、蒺藜等的果实。
因此,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动物来帮助它们传播种子。
另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足以吸引动物来吃。
当动物在吃它们的果实时,无意中就帮助这些植物传播了种子。
风传播。
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乘风飞行。
具有羽毛状附属物的种子大多为草本植物,例如菊科的黄鹌菜,木本植物则有柳树及木棉等。
另外有些细小的种子,它的表面积与重量的相对比例较大,种子因此能够随风飘散,像兰科的种子。
蒲公英是一种菊科植物。
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当起风时蒲公英的种子便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到远方。
水传播。
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一般为蜡质不沾水(如莲)、果皮含有气室、密度较水小,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
莲蓬和椰子,它们的果实常具有丰厚的纤维质,可防止种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烂或下沉。
海滨植物,如棋盘脚、莲叶桐及榄仁,也是典型靠水传播的种子。
莲、椰子的果实结构与它们的传播方式是有一定联系的。
植物种子的传播和自身的构造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是有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