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东林镇第二小学创建手工制作特色学校活动规划一、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为了创办“规范+特色”学校,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巩固学校办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扩大学校知名度、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满足家长、社会的迫切需求,本着勤奋学习、务实工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严明纪律、规范管理,着力创建学校教育特色。
我们东林镇第二小学作为农村小学,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学校的动手能力教育,在具体实施手工制作教育过程中,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在此思想引导下,我校确立手工制作为学校特色教育,并力争在3——5年时间里打造研究有方向、学生有作品、素质有提高、社会有影响的学校特色品牌。
二、创建目标(一)总体目标1.经过3——5年时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之路,建立动手特色新体系,通过“全方位渗透”,努力形成具有“以人为本、实施多元教学,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未来人才”的特色小学,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2.通过动手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从立足本土化研究,强调教育的延续性和整体性,逐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五年为一个整体,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中心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剪纸、陶艺、柳编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创造,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同时努力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二)年段目标第一阶段(2006年8月——2008年6月):创建吴兴区特色优势学校。
1.通过特色优势学校创建,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增强学生“爱劳动、爱艺术、爱生活”的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重点通过实践(勤动手、善动手)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索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民主、科学、生动、活泼的校园环境中自主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2.通过特色优势学校创建,将手工特色教育同学科教育、课题研究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学校校本特色教材雏形。
初步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进行特色教育教学,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实施特色分层教学。
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10年7月):创建吴兴区特色学校。
1.通过特色学校创建,逐步完善并编写出以“民间手工艺”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成功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与研究,将民间的手工制作工艺美术同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创造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当地柳编这门传统的地方制作工艺和文化,从而起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3.通过特色学校创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教育教师。
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学校特色教育,扩大学校特色教育的影响面。
积极参与各类特色交流会、推进会,努力将学校的特色教育向周边,向社会进行辐射,形成教育品牌。
三、创建基础1.学校建有完善的陶艺教室一间。
从1999年以来,学校以陶艺教室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取得可喜的成绩。
同时在区、市举办的各类艺术比赛屡获佳绩。
上级领导对此表示肯定。
学校现有陶艺、剪纸、柳器等多个兴趣小组,能定期开展活动。
2.在近几年积极开展的艺术教育中,营造了学校的一定艺术教育氛围,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为创建特色教育学校打下了基础。
3.锦山(以泉益村为主)自古以来因当地居民善编柳器而闻名遐迩,柳器编织历史悠久,柳器文化底蕴深厚。
各柳器加工点能有效地成为学生手工制作实践活动的基地。
四、创建资源(一)优势1.我们学校是一所现代化农村小学,具有较先进的手工制作教育硬件设备,我们的“以人为本、实施多元教学,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未来人才”的手工制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2.我们的特色理念、创建设想得到社会、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在2006年吴兴区少工委开展的“一校一品”活动中,我校少先队大队部所开展的《小手巧编织,快乐你我行》就得到了当地村委与柳编手工艺人的支持,使我们的队员得到了一次良好的家乡文化熏陶与手工制作教育。
3.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孩子都渴望参与到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因此,我们追求的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全体孩子的拥护,也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
(二)不足1.学校领导、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转变,在提升教师素养,开发教师潜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如何面对课堂上的再生资源,其教育智慧的提升,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还需作出较大的努力。
2.在手工制作方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将其中的规律、思想,如何迁移到其它学科、其它管理层面,还缺少经验。
3.我们学校在教师教科研方面有一定能力,而对于手工制作教育的课题与论文研究还处在进一步开发阶段有待提高。
4.学校的特色文化有所体现,但因处在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浓郁氛围,手工制作教育软件设施、信息环境的创建还比较薄弱。
五、创建内容及措施(一)打造专业型教师队伍一流的学校既要具有一流的设施,还要拥有一流的教师。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勤于动手”的榜样,为了使“以人为本、实施多元教学,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未来人才”的理念转化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教育理想和自觉行为,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学习、校本培训和一系列的激励机制给以落实与促进。
预计在2006年8月——2008年6月期间,通过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培养30%左右的教师在陶艺、剪纸、柳编等手工制作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业型教师。
2008年7月——2010年7月,通过专业型教师的帮带、辐射作用,将陶艺、剪纸、柳编等手工制作技艺及相关文化教授于其他教师,努力实现“人人会制作,人人有专长”。
具体实施如下:1.行家引路,科研导航。
与周边相关专业人士建立长期联系、合作关系,经常向他们请教或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进行教育,开展教育研讨、我的奇思妙想、我是巧巧手等培训活动。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拿来为我所用。
人人参与特色创建课题研究,以科研养育特色。
2.团队学习,形成合力。
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经验,努力转变不适应手工制作教育思想的观念,发动全体教师提高自我动手能力,人人争当实践者和探索者。
定期进行学习、交流。
充分发挥团队合力,在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人人努力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
3.分线分科,制定方案。
学校的教育工作涉及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因此,学校的特色不只限于某一点,而应是“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整体工作,全方位都反映出这种特点。
因此,我们要求全体领导教职工全员参与,发动全体师生为特色学校创建献计献策,描绘蓝图。
(二)建立活动化手工制作校本课程体系1.目标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活动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审美能力。
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内容(1)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兴趣班作为校本开发之一。
实施手工制作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体验中发展。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手工制作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要做到手工制作教育与活动课程相结合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2)以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作为校本开发之二。
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高不同要求,开展不同的活动。
具体做法是:一二年级重点以剪纸为主。
三四年级重点以陶艺为主。
五六年级重点一柳器编织为主。
同时各年段还辅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五年级除柳编外,还要做好剪纸和陶艺的衔接。
同时加大与校外基地的联系,开展包括家乡文化调查、实地走访学习、交流互动、文艺表演等在内的立体学习。
(3)以开展各级各类活动作为校本开发之三。
学校将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节活动;每年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小课题、小论文,征文、演讲,手抄报,主题黑板报等比赛活动。
设想:2006年8月——2007年6月,学校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对该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建立兴趣小组。
辅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主动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通过对兴趣小组学生的手工制作教育,不断积累经验。
深入研究与实践,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不断调整研究方案,认真分析总结,为全面推广做好铺垫工作。
2007年8月——2008年6月,学校在前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各方意见与建议,统筹手工制作教育同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推开手工制作特色教育的同时,实施分层教学,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将本次研究的可操作性大大提升。
同时在此阶段,利用网络、社区等资源结合实践经验,初步开发形成学校特色教育校本课程雏形。
2008年7月——2010年7月,学校一方面将特色教育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特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面推广的基础上,做实、做精手工制作特色教育,完善并编写出版符合学校校情的《人人会手工,个个有作品》校本教材,同时将手工制作特色教育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美术课、劳技课、数学课、班队课等课程有机融合,实现特色校本化。
3.课时安排(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
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
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各级各类活动根据新课程实施安排和校长室、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教研工作计划总结,具体开展实施。
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三)创设浓郁的校园环境1.打造硬环境:抓宣传阵地,做到特色教育“环境化”。
围绕学校“创建手工制作教育特色学校”这一整体目标,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