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及答案

初中物理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及答案

初中物理第九章 压强单元测试及答案一、选择题1.轻质硬杆AB 长50cm 。

用长短不同的线把边长为10cm 的立方体甲和体积是1dm 3的球乙分别拴在杆的两端。

在距A 点20cm 处的O 点支起AB 时,甲静止在桌面上,乙悬空,杆AB 处于水平平衡。

将乙浸没在水中后,杆AB 仍平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取g =10N/kg )( )A .杆A 端受力增加了15NB .杆A 端受力减小了10NC .甲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增加了1500PaD .甲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减小了1500Pa2.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深度相同的A 、B 两种液体,且ρA =2ρB 。

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 甲和S 乙,且S 乙=2S 甲。

现将两个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中(没有液体溢出),小球在B 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放入小球前,甲容器的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B .放入小球前,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C .放入小球后,甲容器的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D .放入小球后,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等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小于乙对地面的压强。

沿竖直方向在两个正方体上分别切去一部分(都没有切完),若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则关于甲、乙正方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p p =甲乙B .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p p 甲乙>C .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一定F F ∆<∆甲乙D .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一定F F ∆=∆甲乙4.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装有适量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积之比为9:10,把它们竖直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

在甲物体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长为x 的物体A ,并平稳放入容器乙中,用力使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且使物体A 不与容器乙接触(液体无溢出);截取后甲、乙对桌面的压强随截取长度x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己知甲的密度为0.9×103km3,容器乙的壁厚和质量均忽略不计,g取10N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圆柱体甲截取前和容器乙中的液体质量之比为9:5B.圆柱体甲截取前对桌面的压强为1800PaC.容器乙中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D.x=30cm时,乙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为2250Pa5.下列函数图像能正确地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是()A.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拉力与伸长关系B.粗糙程度不变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C.压力一定时,物体受到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D.液体密度不变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6.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S A>S B),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且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若在A容器中倒入或抽出甲液体,在B容器中倒入或抽出乙液体,使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正确的判断是()A.倒入的液体体积V甲可能等于V乙B.倒入的液体高度h甲一定大于h乙C.抽出的液体体积V甲可能小于V乙D.抽出的液体高度h甲一定等于h乙7.在室温下,吹鼓一个气球,把它放进真空罩中,抽走真空罩中的气体,发现气球变大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球内气体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B.气球内气体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C.气球变大因为气球内的气压变大D.抽气后,真空罩内气压大于气球内的气压8.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

现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体积,此时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为p甲、p乙,则A.p甲可能大于p乙B.p甲一定小于p乙C.p甲一定等于p乙D.p甲可能等于p乙9.如图,开口向上的两个“凸”形管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的,除了凸部分在竖直管上的位置有高低之外,其余完全相同.现将甲管装盐水,乙管装等质量的蒸馏水,两管液面都超出各自的凸出部位,且液体都已将各管的凸出部分充满.则两管底部受到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是A.P甲>P乙B.P甲< P乙C.P甲= P乙D.无法判断10.底面积200cm2,高为0.5m,重为10N的薄壁柱形容器,内装有0.3m深的酒精,置于水平桌面上.细线吊着质量为3kg,边长为0.1m的实心正方体A,使其一半体积浸入酒精中,如图,已知ρ酒精=800kg/m3,则此时A.细线的拉力为56NB.A浸入一半体积时,容器内酒精对底部的压强为2400PaC.若剪断细线,待稳定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增加200PaD.若剪断细线,待稳定后,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将增加4400Pa二、填空题11.甲、乙为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沿水平方向切去上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与切去部分高度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4.0×103kg/m3,则圆柱体甲的高度为________cm。

当切去的高度为12cm,将各自切去部分放置在另一个圆柱体的剩余部分的上表面时,甲剩余部分和乙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1,乙剩余部分和甲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2,且p1:p2=3:2,则甲乙圆柱体的底面积之比为________。

12.如图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A底面积大小为10cm2,内部甲液体密度为0.8g/cm3,液体深度为0.45m。

另一个薄壁圆柱形容器B底面积大小为8cm2,内部乙液体密度为1g/cm3,液体深度为0.45m,则乙液体对B容器底部的压力F乙=_________N。

若再从A、B 两容器内同时抽出体积(ΔV)相等的液体后,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和p′乙,则ΔV的范围是_________。

1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质量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均为5.0×10-3 m2,A的底面向上凸起,B的底面为平面.在两容器中均加入重为10 N的水,则B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_Pa,A对桌面的压强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对桌面的压强。

若A、B容器的水中同一高度处压强分别为p A、p B,则p A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p B。

14.如图,将半瓶矿泉水翻过来瓶口向下倒立在桌面上,则瓶对桌面的压强_____,瓶中水对瓶底或瓶盖的压力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5.如图所示,将底面积为100cm 2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把一底面积为60cm 2、质量为300g 的物体A 放在圆柱体的正上方时,圆柱体对桌面压强的变化最为1p ∆,桌面上还有一个底面积为200cm 2、内装有密度为0.8g/cm 3,深为10cm 某种液体的圆柱形容器(圆柱形容器重为10N) 。

当用外力将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未溢出,物体A 没有接触到容器底部) ,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为2p ∆,若物体A 的密度为0.5g/cm 3,则12:p p ∆∆=________;若在物体A 上放一重物,使得物体A 刚好浸没在液体中且保持静止,则此时桌面受到容器的压强_______Pa. (g 取10N/kg)16.如图甲所示的长方体,底面积为1m 2,放在水平桌面上,重力为7.8×104N ,它对桌面的压力是_____N ,若沿如图乙所示的虚线去掉一半,其余部分不动,这时它对桌面的压强是_____Pa .17.如图所示,两柱形容器的底面积S A =3S B ,容器内分别装有A 、B 两种液体,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 A =p B ,若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块分别投入A 、B 两液体中,液体均未溢出,且甲物块在A 中悬浮,乙物块在B 中沉底,甲物块密度是乙物块的3倍,这时液体A 、B 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增加了△p A 、△p B ,已知△p B =2△p A ,那么,原容器内所装液体的高度之比h A :h B =_____.18.如图所示,两个正方体铁块,边长之比为3∶1,若如图甲所示放置,则B受到A的压力与水平地面受的压力之比为___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若如图乙所示放置,则A受B的压力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力之比为______________,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_.19.如图所示,一个浸在水中的边长为0.1 m的正立方体铝块,它的每个正方形表面的面积是_______m2.如果它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是20 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Pa,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Pa,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是_____N,铝块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__N.(取g=10 N/kg)20.如图所示,王力同学将自制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的过程中,气压计的水柱会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外界气压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实验题21.如图,将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760mm。

(1)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_______做的;实验中玻璃管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空气,因此,是_______支持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就等于_______所产生的压强,通过计算可知当时的大气压为_______Pa;(ρ水银=13.6×103kg/m3)(2)实验中选用水银而不是水来做实验,这是利用水银的_______较大的特性;一实验过程中,若像图丁中一样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在的高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均选填“变长”“变短”“不变”)(3)如果将此装置拿到高山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4)实验中不小心将玻璃管的顶部打破,你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

22.(1)小华利用图甲所示的U形管、烧杯等器材及实验步骤,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确定被测位置的液体压强的大小.②比较B、C、D三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__.③比较实验步骤C与_____________,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小红利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和密度是否有关,请补充以下实验步骤:①往容器左右两边注入不等高的水,观察橡皮膜是否鼓起,可探究液体压强与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②往容器左右两边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橡皮膜是否鼓起,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23.如图所示,是小民同学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