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襄二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大力深化课堂改革,强化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针对我校部分教师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改革效率不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的实际情况,为了建立“高效课堂”,通过交流学习,充分讨论,经学校领导组研究,特制定此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柘城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办学及中小学常规管理要求为指导,积极推进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认真编写导学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基本理念1、以提咼学生学习能力为根本。
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高效,即追求在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牢固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明了学习目标,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课堂真正的最大目标是学会,学生学会了,学生发展了,教学目标才是真正达到了。
2、以促进教师成长为支点。
改革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切实提高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通过集体备课这个平台,互相提高,促进教师成长,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3、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要以提高效率为原则。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切实减掉那些不必要的负担。
三、基本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课改理念的载体,也是实现课改理念的抓手,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让已懂得课改理念的教师,把课改理念变成实践的行为;让不完全理解课改理念的教师,能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目标与课堂效果。
根据初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三种课型,即导学课、拓展课和讲评课。
在此基础上,增设每周一练,供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_(一)导学课流程及基本要求1、导学课流程:任务导学一一互助合学一一师生答疑一一达标检测一一配餐作业。
-所谓任务导学,是指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的独学。
所谓互助合学,是指学生在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所谓师生答疑,是指在独学、群学的基础上,针对学习过程中还未解决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师生共同展示予以解决。
所谓达标检测,是指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利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所谓配餐作业,是指学导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精选不同层次要求的题目,供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完成,并对当堂所学内容予以巩固。
2、导学课基本要求:(1)任务导学环节教师的任务①出示学习目标。
依据“课时目标具体化,具体目标行为化”的原则陈述学习目标。
②创设教学情境。
注重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联系,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③进行学法指导。
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想、怎样练上。
④布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主要包括:看什么,想什么、记什么、写什么、练什么。
在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
⑤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设计的原则: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 以教师问题为引导。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习探究(合作、互动)化。
~ 学生的任务①独学的流程:看与画——写与记——想与做——标疑惑。
②独学的方法:自己看查资料试着记解疑惑。
③独学的要求:学生独学时坐姿要直,头要正,切忌伏桌书写;翻动书本、练习本要轻,凳子尽量不要响动;独学过程中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遇到与己无关的情况不能分神,更不能抬头张望;要尽力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敷衍对待,更不能抄袭他人答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书写要字迹清晰、工整规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应付。
在独学阶段,教师要高度关注各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留意学生独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收集独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分析产生障碍或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在独学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独学时的状态(态度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
(2)互助合学环节「教师的任务①提出互助合学的基本任务。
②关注各小组互助合学的进展情况。
③在起步阶段,每节课至少深入一个小组进行互助合学方法的指导。
④在巡视过程中,对各小组互助合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予以解答,不能解答的留给后续环节解决。
[⑤掌握各小组互助合学的亮点,为师生答疑环节做好准备。
学生的任务①对学与群学,可以合称为“合学”。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
“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②对学的流程:分享一一求教一一讨论一一结论或疑惑。
对学的方法:对议(共同商议)一一对抗(争议问题辩论明晰)一一对问(互相提问)一一对查(互相检查)。
③群学的流程:帮学一一合学一一研学一一提出班级讨论问题。
群学的目的:解决个性问题、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④合学注意事项第一,组内合作交流,必须依据由小到大的原则,即对子一一分组一一整组;对子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与结对子的同学进行交流、解惑;小组交流:把与自己结对子的同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
第二,交流时声音适度,以双方及组内听清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组交流起立时,不要拥挤;学生交流离座,要把凳子轻轻放入桌下,便于交流活动;交流时,鼓励畅所欲言、神采飞扬、各抒己见的积极表现,反对缄默不语、麻木迟钝、人云亦云的依赖心理;严禁假交流,随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机嬉戏、玩耍;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行动要迅速,切忌游手好闲。
第三,组长负责选择适合本组的合学形式。
形式一,组长依次讲解,组员倾听、质疑;形式二,组长重点讲解,组员发问;形式三,潜能生说,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形式四,中等生讲,优等生追问,潜能生提问;形式五,独立思考,争议讨论。
(3)师生答疑环节|①答疑的内容。
要针对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答疑,比如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典型题等问题。
■②答疑的方式。
念答案,讲思路,谈感悟,说规律。
③答疑的要求。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疑,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第二,在答疑过程中,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倡组与组、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抗、辩论和质疑。
第三,能让潜能生答疑的尽量不让优等生答疑,能让学生答疑的教师尽量不去答疑。
第四,学生答疑后,教师要采取肯定、否定、完善、解疑的方式进行及时校正。
第五,在答疑的基础上,要注重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探寻、学习的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成果等。
(4)达标检测环节基本要求:为宜②配餐式作业的题目,要符合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精心筛选,要有一定得层次性,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 _________________③布置的配餐作业,教师要及时批改,收集存在的问题。
(二)拓展课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所谓拓展课,是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限时性训练,旨在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_1、拓展课的流程:发放题单一一独立完成一一合作纠错一一收集问题一一跟踪练习。
2、拓展课的要求:(1)拓展课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表现在训练课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取、训练过程中的组织、调控及存在问题的处理。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程度上。
(2)训练的内容要以当前所学为主,要突出即基础性、针对性、及时性、实效性。
所谓基础性,是指训练的内容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主;所谓针对性,是指训练的难易程度既要考虑教学大纲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谓及时性,是指训练课与学导课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所谓实效性,即指训练课必须要有明确的达标意识(不仅要看让学生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做了以后的效果怎样)。
(3)训练目的要立足于知识的识记、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上。
知识识记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要求方面有初步了解、准确表述、概括性表述、完整性表述等。
知识理解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要求方面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熟悉知识的基本用途、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知识的应用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要求方面有能不能做、会不会做的问题,也有做的是否熟练、是否准确的问题。
从训练的复杂程度来看,一般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方面。
(4)训练的方式原则上要以题单形式进行,训练的量要控制在大多数学生30分钟内能够完成。
题单由备课组集体商讨后确定,并提前交付文印室印刷。
(三)讲评课的任务与基本要求讲评课的任务:解决平时遗留的问题,包括配餐作业与周练中存在的问题,注重知识的整合,注重规律与方法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讲评课的目的:通过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还没有记住,哪些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没有理解,哪些方法还没有掌握。
然后在配以必要的练习予以巩固和落实。
_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组长邓云超副组长马进科成员刘东杰张传良李建修李进强五、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安排1、宣传发动,统一认识阶段(2013年11月一12月厂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学校领导组、教研组长,动员、讨论、形成共识;召开全体教师会,提高认识,制定并明确方案,开展“如何进行课堂改革”大讨论,让广大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培训学习阶段(2013年12月一2014年1月)加强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力的培训,加强教师对集体备课流程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培训,旨在让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知晓如何在新模式中进行课堂教学。
3、创建、推介阶段(2014年2月一7月)在全校开展以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教学模式的创建与推介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实验、讨论交流。
4、课堂模式定型阶段(2014年9月一12月)七八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梳理清晰。
5、总结推广提高阶段(2015年1月一7月)|对业已形成的课堂模式进行再检验,并不断进行完善,引导教师进行教后反思,力争通过教师个人、教研组和学校多层面的反思、整改达到升华,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初步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课堂教学改革的考核1、考核标准的制定。
依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标准制定的核心是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际效果,要紧紧抓住学生“会学”和“学会” 两大主题进行引导评价。
对于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重在衡量教师让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讲到多少,甚至是讲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