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8鸿门宴(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二册一、课文补注1.有关对《鸿门宴》“白璧微瑕”说法的辨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在《鸿门宴》中,处处显露杀机,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但在情节上常有人提出疑点,比如:(1)曹无伤密告沛公欲王关中和范增说沛公“其志不在小”有天子之兆时,项王大怒要击破沛公军;而在项伯的游说下项王竟许诺善待沛公。
前后迥然相异的态度,不合情理。
(2)依项羽残忍的性格,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羽而项羽却礼遇之,有违项羽的性格特征。
(3)沛公起如厕,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而刘邦、张良、樊哙外出良久。
下文对陈平没有作任何交待,这是漏笔。
(4)范增深知勿击沛公则皆为所虏,而对项伯夜访张良,翼蔽沛公却无动于衷。
老谋深算的范增对沛公赴鸿门宴定有防范,为何沛公疾去二十里至霸上军营,却没有任何动静?首先谈第一个问题:曹无伤密告,项王勃然大怒,反映了项羽率真的赳赳武夫的性格特征。
但作为统兵四十万,诸侯将相莫敢仰视的项羽自矜功伐,自然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
刚愎自用的他也自然把范增的话当耳旁风。
由于以上原因项羽许诺善待刘邦。
第二个问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目眦尽裂,头发上指,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对樊哙的言行未有以应。
首先我们看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后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反映项羽残暴的一面。
巨鹿之战后他屠咸阳,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也反映了他的残暴。
为何他对樊哙咄咄逼人之举反而置若罔闻呢?首先刘邦谦卑奉迎的一段说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樊哙在宴中表现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颇受项羽钟爱,所以项羽无言以应。
第三个问题:沛公起如厕,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而三人外出良久,关于陈平回复在文中未作交待。
因为《鸿门宴》只是节选《史记·项羽本纪》。
其实陈平早已有心投奔刘邦,他是奉召而放行。
第四个问题: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最终未尽人臣之责,这是从史书的角度来考虑的。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对范增的叙写前详后略,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史记》采用“互见”笔法,此处略写的,在彼处则详写。
从以上分析看来,宋人刘辰翁评《鸿门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
确实不假。
(参考《名作欣赏》xx.6.原文作者:王波)2.对刘项成败原因的客观分析《史记》在思想上存在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太史公把刘胜项败的原因归根于刘项二人性格的优劣,这显然是不确切的。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从而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而项羽灭秦后,逆历史潮流而动,袭周朝分封制,“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割据、群雄争霸的动乱状态;相反,刘邦在楚汉战争胜利后,即仿秦封建帝制,建立了汉帝国,这是顺历史潮流而进。
因此,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这才是刘胜项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可见,对待诸如《史记》这样千古不朽的史学、文学巨著,也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二、课文析读浅谈《鸿门宴》人物的对话艺术《鸿门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当生动,试结合课文分析一二。
人物对话的个性艺术。
《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均闪耀着个性的光芒:项羽的骄横自负,刘邦的善于权变,张良的老练多谋,范增的深谋远虑,樊哙的勇猛豪爽无不跃然纸上,这主要得益于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人物对话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下面以刘、项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为例展开分析。
项羽兵至函谷关,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范增也进谏:“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两人的话语显然矛盾,但项羽丝毫没有觉察,他听进的只有“欲王关中”,这四个字严重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句话正是他盲目自负思虑肤浅性格的展示。
刘邦得知消息后,“大惊”“默然”之余,两次说到“为之奈何”。
这固然表现了刘邦在突发事件面前的惊慌情态,但更表现了他虚心求教从善如流的精神。
明明是自己“欲王关中”,却称“鲰生”献计,足见其虚伪。
明明是对张良尚存疑虑,却问“君安与项伯有故”,足见其心计。
顾虑消除后才问“孰与君少长”,并称“吾得兄事之”,足见其随机应变,善笼人心。
项伯进来后,他假戏真做,把勃勃野心说成耿耿忠心,不愧是狡诈权变的老手。
正是依靠这种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和圆滑多谋的政治手腕,但躲过了项羽的劫杀。
人物对话的迎合艺术。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能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打动?我们看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这些话语迎合了项羽自信自负沽名钓誉的心态。
人物对话的称呼艺术。
作者在叙述人物对话时,有意识地让称呼用语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范增为例说明。
当他发现项王“为人不忍”,便亲自召来项庄,要他于舞剑之际击杀沛公,并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晓以利害。
“若属”(你们这些人)显然将自己排除在项氏集团之外,有对项羽短见的失望愤懑,更有自己的自负——届时我自有退路(后来他确实愤然出走)。
及至刘邦虎入山林,范增怆然仰天长叹:“吾属今为之虏矣!”由“若属”到“吾属”的变化,写出了范增在这特殊场合由自负到自叹、由失望到绝望、由愤激到悲哀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人回味。
(《语文教学通讯》xx.11 B,有删节,原作者:康宏东)三、类文荐读1.荐读四首咏史诗,了解各位诗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提示: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
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
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
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2.荐读xx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题乌江亭》题乌江亭河北考生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
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
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
“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
你有“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破釜沉舟,是你无畏的誓言。
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
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
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然而,你胜不了刘邦。
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
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
然而你没有。
“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
我只看到你的诚信。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
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将兵而善将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
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
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
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
“虞兮虞兮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扛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阅读提示:这是xx年高考优秀作文,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的起事、征战、失败和涅槃,把他一生的轰轰烈烈当做“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奉献给读者。
不同于王安石《乌江亭》中的哀叹,有别于杜牧《题乌江亭》中的遗憾,在书写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本文似与李清照的《咏项羽》立意相合,却又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颂赞之中,提炼出“诚信”的精髓。
因其立意的独特,才使这篇抒情散文显得大气磅礴,独树一帜。
四、阅读方略文言文阅读之二: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谈(一)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概谈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1.根据汉字造字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
这里若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
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
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