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行为与环境.pptx

人的行为与环境.pptx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 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 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 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 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 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 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 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 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
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 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 是不同的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
3. 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 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 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 种综合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即, 人的行为是需求和环境的函数。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 库尔待·列文(K.Lewin)提出的人类行为公式:
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 能看清对方的活动。
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 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 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 姿势而不是语言。
习惯
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 方式。习惯分个人习惯和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 惯。
人离不外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还是休息,都 需要—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将会影响工作和休息效率 与质量,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人体工程学的任务之一 就是要使人与环境协调。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 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 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 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 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 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 为表现为环境行为。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的人,常对工器具的操作方 向(前后、上下、左右、顺时针和逆时针等)有着共 同认识,并在实际中形成了共同一致的习惯。这类 群体习惯有的是世界各地相同的,也有的是国家之 间、民族之间不同的。
惯用一侧
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 他们的右手比较灵活而且有力,所以对惯用右手的人 来说,右手也叫优势手。但在人群中也有5%—6%的 人惯用左手(儿童时期约有25%人惯用左手)操作和 做各种用力的动作,其左手就成为优势手。
静立时躲避方向的特点
由左
16.1 50.7
呆立不动
3.0
10.5
7.3
20.8
右侧
11.3
7.3
9.9
28.5
人体重心偏右,站立时略向左倾,而且右手右脚比较 有力,容易向左侧移动
从众习性
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 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 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 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
B=f( P•E )
B—行为,f—函数,P—人,E—环境
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 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 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
1. 抄近路习性 2. 识途性 3. 左侧通行习性 4. 左转弯习性 5. 从众习性 6. 聚集效应 7. 人的距离保持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 或是出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产生的。这 种作用促使人类适应、改造成创造新的环境。
环境刺激
需求愿望
行为反应
环境行为的基本模式
环境行为的特征
1. 客观环境。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 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
2. 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 发展的动力
左侧通行习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 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 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 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 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
左转弯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 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 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 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 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 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 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的 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 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抄近路习性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妙近路的行为习性。出此在设计建筑、 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
识途性
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 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 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 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 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 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 标记。
聚集效应
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 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厂降趋 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 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 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 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
1. 可以随身携带
2. 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
3. 以身体为中心
4. 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 或抗议
1. 地点比较固定 2. 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 3. 以家族为中心 4. 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
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
1. 亲密距离 2. 个人距离 3. 社会距离 4. 公众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