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使用的思考

导学案使用的思考

关于我校使用“导学案”推进教改实验的实践与思考
宝成小学常晓婷
根据区教体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倡导学校全面实施“导学案”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我校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大胆尝试探究导学案的备课改革。

上学期我们按照“定点试验(四五年级语数学科)——定期讨论——商定模板”的流程,历时一学期,确定了我校导学案的基本模板——表格式导学案,并于今年九月在全校各学科全面使用(体育教学除外)。

我校导学案的开发注意落实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体现高效课堂理念原则,把“讲堂”变为“学堂”,把学生当作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是做到组内集体备课和教师自我钻研有效结合原则,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倡导百花齐放。

三是倡导学习过程设计开放性原则,学习过程只提示基本环节,不固定环节出现的流程和时机。

四是简洁、实用原则。

因此,
导学案模板设计分两部分:一是表头部分,体现了导学案的基本要素——课题、课型、课时、班级、小组、使用人(教师或者学生)、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二是主体部分,分左右两版,左边“学习过程”为主体部分,只提示基本环节(自主学习——独学、对学、群学;合作学习——导学、交流、展示、拓展;随堂测试等),不强求基本流程,右边是“个案补充或学习随笔”,为教师二次备课或学生随堂笔记记录所用。

为了便于教导处常规管理,我们在表格上方还设计了标题、主备、审核人(复备)、使用时间。

我校全面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将近两个月,十月中旬,学校领导对四五六年级语数英三科进行了全面听课,重点调查了解导学案开发、使用以及导学案使用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

从16节课堂教学调研来看,使用导学案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以下变化:
一、“导学案”的可喜变化
1.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从导学案中可以看出:
基本环节的称号改变了,即“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教学过程”改为“学习过程”。

随之改变的是思想和内容,即学习目标、重难点的确定不是以“教”去定,而是以“学”去定。

学习过程不在出现“导入新课、过渡语、教师总结”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知识链接、温馨提醒、重点提示”,学习过程的内容设计主要是学习内容、思维引导、方法说明、随堂测试等。

2.提前预习重视指导。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怎么提高预习效率是教师们一直探究的话题。

实施导学案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有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这个环节主要以独学为主,教师设计有独学提纲,内容有字词学习、旧知识复习、课文内容感知、学习方法回顾、观察、动手实践等,出现形式一般有教师提出问题、预习要求、习题、填空、填表、画图、在文中批划、学生质疑等。

有了这些预习提纲作指导,学生预习就有据可依,易于操作,预习效果自然会提高。

3.学习路线图作用明显。

导学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路线图,又是
学习方法的路线图,还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路线图。

从学生拿到手的课时导学案,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当节课的学习内容,就会把思想集中在这些内容上,按照其指导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去学习,当堂学习效率有可能提高。

同时,教师还在导学案设计上可以说费尽心思,更多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发散到集中、由直观到抽象、由旧知到新知等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当堂内容的同时,潜意识进行了思维训练。

虽然这些认知方法以前的教学也用,但仅仅是教师自己使用而已,现在有了导学案,细心的学生会在课后看着导学案恍然大悟,就会发现这些认知规律。

这个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问题、习题设计上。

4.随堂测试针对性强。

随堂测试也叫随堂达标,这个环节的设计对师生来说强化了目标意识,一节课学习任务完成与否要通过随堂测试来证明,这样做,目的在于堂堂清。

从导学案设计来看,教师设计的随堂测试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内容针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针对中等学生来设计,形式以自我总结、习题练习、朗读背诵为主。

5.重视二次备课。

导学案受使用对象(师生共用)、印刷条件的限制,所以一般一课时内容不能超过A4纸正反两面,简洁、实用就是导学案最明显的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受集体教研时间限制,集体备课基本上成了轮流备课,因此,同学科老师拿上导学案以后必须认知阅读,必须搞清楚导学案主备者的设计意图,并结合自己教学风格、教材理解、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从落实情况看,教师的二次备课落实得很好,并采用双色笔备课。

二、课堂结构的可喜变化
1.学生自我体验得到重视。

每一节课都有独学、对学、群学自主学习思想的渗透,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容量、密度也随之增大。

自主学习主要运用在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习目标保底要求的内容,也就是说能实现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师一般采用全员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

比如新课开始时:有朗读、字词自学、自学情况检查、练习铺垫、画图、自读批注、自学质疑、按照自主学习提
纲预习以及英语学科的情景对话等等。

在课堂进行中更多呈现的是:语文学科以带着问题组内交流为主,数学学科以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为主,英语学科以句式变换练习为主。

在课堂结尾,基本都有5分钟左右的随堂测试出现。

2.教师引导恰到好处。

教师引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预习提纲设计和个别辅导上突出引导;二是体现在组内学习时教师随机参与点拨上;三是体现在学生汇报展示时教师的目标引导上。

可以说,最难驾驭的是汇报展示、新知识教学这个环节,这个环节高效与否直接决定着全节课的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这个环节,只有顺学而导,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

从课堂来看,教师有通过精心设计展示问题来引导的,有通过明确展示流程来引导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得认真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予以指导、质疑、评价或者巧妙运用,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既做到顺学而导,又确保全班学生的课堂思维链条不因为学生的零散汇报而打断,
对课堂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方便学生学习建构,这全在教师的巧妙引导。

3. 学生团队学习氛围逐步形成。

这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内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能自愿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自学检查、作业检查以及基础性的问题交流。

这时学生的自我管理表现在“愿管”“服管”的良好合作态势。

二是整节课教师的评价上,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有意识的进行组与组织之间的评价,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责任。

三是小组口号的课堂运用上,在课堂上安排集体喊口号,对三四年级学生比较适合,可以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的胆量。

三、困惑与思考
1. 导学案是否每节都要做到师生共用的问题。

从实践情况来看,不一定每一节课学生手中都要有导学案,诸如探究内容教材上有的,还有导学案上只有学习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已经熟悉并掌握的,这些课堂学生手中可以不用导学案。

另外,有些导学案学生书写不多,只
作为学生探究路线的指导,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使用,不必打印人手一份。

但不管咋样,教师必须手中有导学案,确保课堂有的放矢。

2. 导学案是否需要批改的问题。

导学案上有1/3的内容是学生独学、测试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把是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必须确保每一个同学掌握。

另外,其余2/3的探究内容虽然在师生交流中已经有了明确的参考标准,但学生自我消化情况如何教师不能全面掌握,所以还是倡导教师采用不同方式批改(互改、抽改等),鞭策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 导学案模式化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汇报环节的设计上,只有“小组合作——汇报——评价”固定流程,学生汇报的预设没有在“导案”中涉及,也没有在“导学案”中予以提示。

所以说,为了避免导学案模式化,给学生空洞无物之感,导学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流程和内容,做到有血有肉。

4.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有效了解掌控问题。

随着导学案的应用,
课堂有三分之一时间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那么学生这些体验教师如何了解呢?目前笔者所能想到的只有在备课中结合教材、学生实际细心预设,精心设计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检查问题,通过问题检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学习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