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2010年第31卷第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71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丁宇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上海200000)摘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体质;证;中医体质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lO)02—007l—05与养生。

笔者就近年来巾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王琦…等认为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反映生命过程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皇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发展的倾向性方面。

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换言之,体质就是人群及其中的个体。

得白于先天,并受《内经》在体质与人体牛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关系均有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体个性特论及。

奠定r中医体质理论的基础,初步勾I田j了中医体质理论征,这种特征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并相对稳定的。

的雏形。

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学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内经》,临匡调元【2j认为体质是人群巾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卜和在环境床应用于秦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丰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的影响下,其牛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温病条辨》、《温疫沦》及《张氏医通》等…。

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其生上世纪70年代,王琦、盛增秀等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_}f{版r《中医体质学说》,这足第一部中型的倾向性。

氏体质学专著,该书的出版,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中医体质的概念强调-r体质的形成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

经南历代医家的不断用的结果;体质的构成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研究发展。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方面;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

先天禀赋。

包括种族、门相对独市的学科。

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中医学的生理、病家族遗传,婚育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理、诊断、治疗及养生防病等各个方面。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后天各种凶素如饮食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I司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营养、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及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药物治疗等,对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莺要影响。

因[1z]下和平.针灸刺络拔罐配合外用治疗银屑病经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7。

23(8):39.[13]牛世煜.针喇、拔罐治疗银屑病42例l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4,64.[14]王盂柏,王勤学.针刺配合水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30例[J].中国针灸,2001。

21(5):284.[15]李哗.针药结合治疗银眉病80例[J].七海针灸杂志,2000,19(5)121.[16]栾天庆.中药合针罐治疗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l,29(5):32.[17]王远红.且脏俞刺血拔罐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52例[J].中医药信息,2005,(1):18.[18]褚静.井穴刺I矗L加灸疗治疗银屑病30例[J].黑龙}I:中医药,2002.(6):42.[19]何秀英,马东升.维生素Bl穴位注射治疗银屑病36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8):493.[20]王富宽.穴位注射结合I{I药油剂涂搽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19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2):32.[z1]赵林玉。

刘耀,乔美玲,等.磁化肠线穴位植入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LJ].中围针灸,1999,(12):732.[22j张希平,张俊霞.码青.特定穴埋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18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4。

26(1):15~16.[23]李红,柳锋.埋线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51~52.[24]高小爱.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

26(12):29.[25]韩永胜.杜友明。

王琳.外涂加脐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2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7,16(3):31.[26]李卫红.黄芍,谭小燕。

等.中药敷脐加保留灌肠治疗银屑病31例疗效观察口].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32(4):454~456.(收稿日期:2009—1l一21)万方数据72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31卷第2期此,体质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3]。

何裕民等一J指H{:“体质足人群中的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表现为在机能代谢、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E表现为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疾病传变、转归的倾向性”。

乇琦”1指出:体质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体质状态的长期性,同时也包含了体质的生命过程性和体质可调性。

构成体质概念的‘大要素,决定r中医体质学中的体质和其他学科中体质概念的根本Ⅸ别。

中陕体质学说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t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和体质类型的生理特征、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

2理论研究巾陕体质学渊源久远,经历r晋隋唐时代的中医体质理论的积累时期,宋金元时代的体质理论的发展时期和明清至今时代的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与创新时期。

关于中医体质的理论论述颇多,今将主要理论研究成果简介如下。

2.1体质学说的四个基本原理千琦∞j将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体质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桌赋遗传论。

并认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四个基本原理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

(1)体质过程论:认为体质是随年龄而改,变的、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换言之,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

具体说就是,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体质的发展“稚阴稚刚”的幼年、“气血渐充”的青年、“阴阳充盛”的壮年和“五脏衰弱”的老年等不同的体质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体质都足具有J£不M的特点。

《灵枢・灭年》扣。

以十年为一个时间段米描述了人生的过程“人牛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故好趋。

二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

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

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口始不明。

六l‘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敞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

皮肤枯。

八卜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f1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说明了不同人生阶段有小同的生理特征。

(2)形神构成论(心身构成沦):该理论认为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的心理素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构成体质的要素包括躯体和心珲两个方面,二者小町分割,体现了中医“彤神合一”的思想。

(3)环境制约论:这一理论认为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个体体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体质研究应考虑不同成长环境中形成的体质差异。

在个体体质的发展过程中,生活条件、生活习惯、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等都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

比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高月H固醇、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增加,现代人类的体质也随之发生了相庇的变化,其结果就是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痛风、冠心病等所谓的“文明病”、“富贵病”的发病率较以前显著增加。

(4)禀赋遗传论: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禀赋和遗传是个体体质差异的先决凶素,个体体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足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中医体质研究考虑到种族、家族和孕育因素。

认为遗传足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丰要内在因素。

2.2体质学的4个基本论点王琦等r3】认为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J,它突ff{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形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具体表述为:(1)体质町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主要根据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并Ⅱ具有相应的生物学基础。

(2)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彤神合一”思想;体质的形神构成论认为,体质足一定的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尤论是平和质还是偏颇体质都有特定的性格心理特征,而H其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互影响。

(3)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①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②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病情可随体质而变化,即中医所渭“从化”。

《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有云:“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③体质状态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④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寒热属性、虚实、从化等等)。

(4)体质n,渊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町变性,这一特点使体质的调节成为町能。

通过干预渊整其偏颇,使洲整体质、防病治病成为可能,实际f二临证治病的过程在某种程度f:就足改变患者病理体质的过程。

另外,体质可调论还揭示了通过干预亲代体质町调节予代先大禀赋的道理。

2.3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研究体质与证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足南丁体质学研究初期各个学者对体质的理解解释不同,造成体质分型命躬混乱。

结果,ff部分证和体质的命名方式相同,如阴虚hE与阴虚质,阳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证与气虚质,痰湿证与痰湿质等,从而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刖难和混淆。

首先,体质与证有着密切的火系。

它们都是通过巾医的明诊,收集人体或疾病的外在表现。

进行归纳分析及判断,以阐明机体的牛理、病理状态。

上琦f6i认为体质与证候在界定前提、形成凶素、形成特点、表现特点、信息表达、涵盖范围、指向目标、诊察内容和干预目的方面均存在区别和联系。

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而中医证候类型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衷情况及病因、病位等方面的概括。

王琦等f6】认为中医证候类型足埘人体疾病状态下,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及病凶、病位等方面的概括,是机体发病时的阶段性表现,具自.快速转变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