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形象鉴赏

古诗词形象鉴赏


【答案构成】 (1)概括物象特点(2)结合诗句 分析手法揭示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 (3)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鉴赏物象步骤
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 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明确物象特征
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分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淮南, 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 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 淮南看过去。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国土沦陷却收复 无望而痛苦愤慨的诗人形象。
实战演练
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参考答案】①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士形象。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 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 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 《江阴浮远堂》是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 的作品。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时所 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 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 河。南宋小朝廷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 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 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 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 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 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 时现实; 四看关键句(关键词、关键意象—— 推 测诗人的思想感情;关键语言——明主 旨。)
这也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人物形象考查答题指要
1、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提问方式:分析诗或词中诗人所塑造的形象 答题思路: 第一步:人物特点+身份地位 (特点如:不慕权贵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 身份如:英雄、游子、思妇、隐者、征人等) 第二步:结合诗句翻译、分析其特征(表达技巧) 第三步:情感、作用(形象的意义)。 答题范示:本诗刻画了 形象。诗中 词句怎样体 现了 这一特点,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
景物形象
• • • •
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 提问方式 • 意象 意境 如何描写(景物特色,写景顺序、角 度,手法)好处 作用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四字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高远深邃 苍凉悲壮 瑰丽雄壮 壮丽秀美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和谐静谧 安谧美好 恬静优美 淡雅幽远 闲适恬淡 萧疏凄寂 孤寂冷清 清冷幽静 幽僻冷寂 萧瑟凄凉 肃杀荒寒 凄寒萧条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虚幻飘渺
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 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 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 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事物形象
咏物诗—概念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 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
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初步感知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山之难、不怕焚烧、 石灰特点: 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 表现主题: 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作者的感情类别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 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 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 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 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 之情、思乡之情、思念友人、忧 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 志未酬的愤激等。
• 鉴赏术语: • 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 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 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 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 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 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 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情景结合、虚实相 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好处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 3.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 4.奠定感情基调 5.为下文做铺垫 6.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 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 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 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 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赏析 的这些事儿 王红
高平一中
古诗词鉴赏考查考纲呈现: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 注意:形象赏析是第一道堡垒。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会规范地做形象鉴赏的试题。
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诗歌作品创 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 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 感情的的艺术形象。
• 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时间+地点+特征)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 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原诗词语加自己 优美的诗性语言)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 伤”。
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
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孤”“惊”“回”
“恨”“寂寞”等词语极形象地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步骤二)③作者借此表达了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 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步骤三)
(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 吕本中 范成大 •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孤鸿形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 的氛围?孤鸿和诗人两个形象之间有何关联? 答案 :①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 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步骤一)②本词用“缺
适愉悦的心情。
人 物 பைடு நூலகம் 象
人物形象常用术语(诗歌类型及代表 人物):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 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 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 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一个热情大方、聪明
伶俐、略显唐突与羞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涩的少女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 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一个天真纯洁活泼,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思念远在边关的 闺中少妇形象。时值春日,黄莺鸣叫,女子被叫 声吵醒而不得与丈夫在梦中相会。写出封建社会 兵役制度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 总结形象赏析答题步骤 •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形象 的基本特征; •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 现手法); •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 、理想、追求、品性等)。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糁shēn【名】 谷类磨成的碎粒。 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
①描写了一幅初夏(暮春)郊野安详、静谧的图景。②
运用白描写杨花飞舞铺满小径,溪中荷叶密密相依,笋根悄
悄探头,沙上野鸭母子相依而眠。③表现了作者 定居之后闲
艺术手法: 拟人 象征 托物言志
• 问:诗人是如何借石灰展示自我形象的?(鉴赏 石灰的形象) • 作者抓住石灰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 一身清白的特点,以石灰作比喻,形象地表达自 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 • 思路: • 分析“石灰”的特点→人若具有这些特点将是怎 样?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面:
语言、肖像、
动作、心理 侧面:
烘托渲染法、
对比衬托法。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