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3
❖ X、Y产品的单位 价格(成本)为:
❖ PAX=LX·wA+KX·rA ❖ PAY=LY·wA+KY·ra ❖ PBX=LX·wB+KX·rB ❖ PBY=LY·wB+KY·rB
❖ PAX=LX·wA(1+SX/QA) ❖ PAY=LY·wA(1+SY/QA) ❖ PBX=LX·wB (1+SX/QB
一是实物单位衡量法,即以各国可利用 的资本数量总和与劳动数量总和之比的
大小来衡量。 (从供给计算人均资本)
假设A国拥有的资本、劳动总量为TKA、 TLA, B国拥有的资本、劳动总量为TKB、 TLB,
则TKA/TLA或TKB/TLB称为要素丰裕度。 如果TKA/TLA > TKB/TLB ,则称A国为资本丰 裕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
❖ 要素禀赋理论对此进行了扩展和补充。以要素
的生产率一致为出发点,力图从要素禀赋差异
的角度对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分析时,除
了劳动,又引入了资本。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产生的原因,也易于解释。
17
一、 H-O模型的基本假设
❖ 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 两种产品,即2×2×2的模型
❖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 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 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自由贸易不仅会使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同质生产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32
(二) H-O-S定理的经济学解释
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条件下,A国商品X(劳动密集型) 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因为A国是劳动丰裕国家,其 工资率较低。当A国分工生产X并减少Y(资本密集 型产品)时,对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上升,从而提 高工资率,同时,对资本相对需求减少,从而降低 利息率。而在B国所发生的一切正相反,因此,贸易 倾向于缩小两国间的工资与利率的差距。
国家或地区 瑞士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德国
50,116
加拿大
42,745
澳大利亚
37,854
日本
36,480
法国
35,600
美国
34,705
意大利
31,640
台湾地区
25,722
英国
21,453
韩国
17,995
墨西哥
12,900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1l1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2
一、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线是指在 技术水平不变的 条件下,可以生 产相同产量的两 种生产要素各种 组合点的连线。
K
K1
A(K1,L1)
K2
B(K2,L2)
X1
L1
L2
L
图2-1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MRTS)的等产量曲线
3
两种特殊的等产量曲线
K
K
A(K1,L1)
K1
K2
B(K2,L2) X1
K1
21
三、H-O模型的基本内容
❖ (一)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要素的自 Nhomakorabea要素
要素的相对丰 要素相对价
然禀赋
供给
饶程度
格差
生产成本 差异
商品价格 差异
贸易发生
22
(二) H-O模型的简单数学公式推导
❖ 假设: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 产品;A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B劳动相对 丰富的国家;L为劳动投入系数,K为资本投 入系数;S为资本劳动比,S=K/L,P为商品 价格,Q为要素价格比,Q=w/r
A(K1,L1)
K2 E
B(K2,L2) X1
L1 L2
L
L1 L2
L
图2-2 MRTS不变的等产量曲线 图2-3 MRTS为0的等产量曲线
如果两种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相互替代,则等
产量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如图2.2所示; 如果两种生产要素完全不能相互替代,则等产量线
要么平行于横轴,要么平行于纵轴,如图2.3所示。 4
❖ 3、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充分流动,在国际间 完全不能流动
18
❖ 4、两个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要素禀赋 的差异,一个是劳动丰富的国家,一个 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 5、在两种产品中,其中一个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另一个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 6、不存在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 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规模效益、贸 易壁垒等
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延伸 第四节 对H-O模型的经验检验 第五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六节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概述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 先引入几个重要概念:
等产量曲线 要素丰裕度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一、生产要素价格均等
化理论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
谬而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础上,
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命题,
并对此进行了论证。由于它是
H-O定理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
H-O-S定理。
Paul A. Samuelson, 1915
31
(一) 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要素密集度的图示
K
QX2 (K/L) X Qx1
(w/r)1 (K/L) Y
K
(K/L)X
QX2
QX1
(w/r)2 (K/L)Y
QY2 QY1
L
图2-5 A国商品X和Y的要素密集度
QY1
QY2
L
图2-5 B国商品X和Y的要素密集度
A国劳动的相对价格为(w/r)1,B国劳动的相对价格
为(w/r)2,但是在两国均有 : (K/L)X> (K/L)Y,因此,
❖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 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 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 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20
❖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 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 工资)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 等化趋势。
❖ 4、这一理论中还有雷布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和斯托尔珀— 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16
李嘉图模型的不足
❖ 李嘉图模型假定了各国相对优势差异(单一要素 生产率或要素生产率差异),但没有解释各国相 对优势的原因(即为何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 较他国效率更高?)。
❖ 李嘉图模型没有说明贸易后增加的利益如何分 配。
❖ 李嘉图模型没有说明贸易后不同国家之间同质 生产要素价格(收益)的变化。
6
二是相对要素价格衡量法,即以生 产要素相对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一
国资源禀赋的标准。 (从供求计算 利率/工资,即 r/w)
假设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
间价格的比率(r/w)小于A国的这
一比率,我们就说 B国是资本丰裕的, A国是劳动丰裕的。
7
(2)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
❖ 因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 KY/LY>KX/LX,,即SY>SX, SY-SX>0
25
(三)H-O 定理的几何说明
Y
(PX/PY)B
B
B国商品X的相 对价格
Y
A国商品X的 相对价格

A

(PX/PY)A
B’ B
G
贸易后商品X的国 际均衡相对价格
E=E’
A
A’
F
(PX/PY)*
❖ 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 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 须考虑的。
❖ 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 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 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 典型案例
28
(三)对H-O模型的评价
1.要素禀赋理论贡献 将比较优势的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
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 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 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29
2.局限性
❖ (1)自然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必 要条件,并非是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 (2)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 多实际存在的情况
❖ (3)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 视
❖ (4)不涉及经济关系的探讨
30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延伸
33
1、要素相对价格的均等化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证明
34
要素相对价格均衡的过程
PX/PY
(PX/PY)B (PX/PY)*
B E
(PX/PY)A A
(w/r)1 (w/r)*(w/r)2
w/r
图2-8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
A国分工生产X,提高了劳动的相对需求,导致A国的w/r 上升;B国分工生产Y,提高了资本的相对需求,导致B国的
四、对H-O模型的评价
❖ (一)H-O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
H-O模型建立在比较优势说的基础上,强调 国际贸易产生的差异,其理论与要素流动的 假设基本一致
❖ 差异:
1、生产要素的数量 2、国内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能否应
用于国际商品交换 3、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7
(二)H-O模型的政策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