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高考教育综合知识点四一、填空题:1.教学是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施教育目的的___。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__,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___,全面安排。
(基本途径、中心环节、教学为主)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__。
(指导性文件)4.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___。
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学大纲、教科书)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___,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基础知识和___,发展学生的___,形式科学世界观及培养__。
教学过程是一种__。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基本技能、智力和体力、道德品质的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问题,__和___曾有过长期争论。
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学派是____。
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须特别训练的学派是__。
(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者、形式教育论者、实质教育论)7.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__规律。
(教育性)8.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___。
(基本要求)9.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和____。
(启发式、注入式)10.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
它是由17世纪捷克教育家__提出来的。
中国在__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__中开始采用班级授课。
(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1862年、京师同文馆)11.课的类型分为__和___。
(单一课、综合课)12.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包括__、___、___、___、___几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3.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
(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1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1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__、和__。
(平时考查、考试)17.考试一般有___、___和__三种(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18.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一般有__、__。
等级记分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__,另一类为__等。
(百分制记分法、等级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数字等级记分法)二、问答题:1.简要说明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2.教学的任务是什么?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4、试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5、试论述因材施教原则。
6、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八、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填空题: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__的活动,它一般包括__、___、___三个方面。
(品德、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2.道德和品德不同。
道德是__,品德是__。
(社会现象、个体现象)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__,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转化为___的过程。
德育过程区别__的过程。
(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受教育者品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4.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__。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5.德育过程的四个要素包括教育者___、___、__。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___、__、___、___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知、情、意、行)7.德育原则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___。
德育原则来源于实践,是德育实践经验的__。
我国孔子曾提出过循循善诱、___原则,英国洛克提出___,法国的卢梭提出___,德国赫尔巴特提出__,美国的杜威提出__的原则。
(基本要求、总结和概括、因材施教、环境教育的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爱的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社会化活动)8.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二、问答题:1.德育的意义和是什么?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3.试论述如何正确使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德育的途径是什么?5.德育的方法有哪些?选择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九、课外校外教育十、班主任工作一、填空题:1.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___、___、___的教育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___、___、___。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3.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
(自愿、灵活、实践)4.三结合教育指的是___、___、___。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5.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___、___、___,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__,也是沟通学校与__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
(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纽带、家庭、带好班级、教好学生)6.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7.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级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全面了解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二、问答题: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2.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3.如何做好家庭、社会和教育三结合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班主任应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6.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2)比较与归类:比较是指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
归类是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人脑中抽出各种对象或现象的共同点、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
2.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2)判断是指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练习,它是事物之间练习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练习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概念形成有哪些阶段?1)抽象化。
概念形成的第一步是为了解事物的属性。
要了解事物的属性就需要对具体事物的各种特征予以抽象化。
例如,儿童将许多积木分类时,必须对各种积木的特征依其颜色、大小、形状或功能等予以确认,然后根据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合的属性将积木分类。
2)类化。
概念的形成,除了从具体事物抽象其属性外,还可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
此种认同作用,亦即刺激的类化作用。
3)辨别。
概念的形成,从发觉属性(抽象化)到认同属性(类化),必须同事认知事物属性间的差异性(辨别),以便分类。
4.问题解决的特点是什么?问题解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目标指向性。
解决问题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
在把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问题解决活动种,充满了一系列操作性。
3)操作认知性。
具备了目标指向性和操作系列性的同事,还应有操作认知性。
5.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划分为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提出问题:这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存在。
2)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就是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要找出主要矛盾,需要先分析矛盾,即先把整个问题分解为局部,使矛盾充分揭露,再通过比较,抓住关键。
3)提出假设:这个阶段是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不是一下就可确定下来的,因此需要先以假设的形式出现,然后经过验证逐步得到完善。
4)检验假设:这个阶段是通过理论和时间形式检验假设。
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步骤。
检验假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包括实验)6.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1)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有"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7.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1)准备期:准备期是指创作活动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以及前人对同类问题的研究成果。
2)酝酿期:酝酿期是在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时期3)豁朗期:豁朗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
这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所以又叫灵感期4)验证期:验证期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休整使其趋于使其完善的时期。
可以采取逻辑推理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实验或活动求得事实上的最终结果来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可对新产品、新思想反复修正、补充,从而达到完善的地步。
8.想象的功能是什么?1)预见作用。
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
2)补充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代替作用。
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实际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
然而,我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满足其需要。
9.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特性?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