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班级姓名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炫.耀(xuàn)筹.备(chóu)装模.作样(mú)B.翘.首(qiáo) 暂.时(zhàn)言简意赅.(ɡāi)C.匀称.(chènɡ)拮.据(jié)迥.然不同(jiǒnɡ)D.真谛.(tì)追溯.(shù)栩.栩如生(xǔ)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迫不急待萧索通宵达旦再劫难逃B.轻歌曼舞告磬姗姗来迟长嘘短叹C.翻来复去托辞男扮女装嫉恶如仇D.不屑置辩陨落莫衷一是更胜一筹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赵本山的小品真逗,连一向严肃的爸爸看了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B.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C.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凋危机。
困难群体社会资源匮乏,人微言轻,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往往束手无策....。
D.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了。
4.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其实,寂寞给人不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与思想的升华。
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A. 往往既是最有才能的人,又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B. 往往固然是最有才能的人,但首先耐得住寂寞C. 往往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D. 往往不但最耐得住寂寞,而且最有才能5.下列病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绕着熊熊篝火歌舞狂欢。
B.三位导演虽然都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但他们的电影对法国观众并不陌生。
C.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6.默写(6分)①李清照《武陵春》中“,”这两句化抽象为具体,写尽忧愁之沉重。
②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用,”形象地写出了因战乱与亲人离散的游子在外漂泊,只能对影自怜的孤独寂寞。
③《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7.名著阅读题。
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分)①在《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非常精彩。
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情节。
②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共有“四次面临死亡”的经历。
请你任选其中两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二、阅读与鉴赏(42分)(一)文言文阅读。
(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
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6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1(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2成列:指摆好阵势。
○3既:尽,全部。
○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重复,再次。
○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9.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10.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作品阅读(13分)去远方肖复兴○1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
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远方,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
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
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
”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
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
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
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⑥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
”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
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有删改)13.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作者叙述中国留学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件事,各侧重说明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中对儿子、对中国留学生、对自己“去远方”分别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怎样正确理解作者反复强调的“年轻时就要去远方”的观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议论文阅读(8分)读书易犯的几个傻园洁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
纯粹的读书人,不存在犯傻,因为傻也是修得的正果之一。
大智大愚,正是读书最高境界的两面。
本文所说的“犯傻”,是专门针对我辈“读了点书的人”而言的。
“读了点书的人”与“读书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世上有不少“读了点书的人”,但真正算得上“读书人”的没几个。
自称“读书人”,或弄得“像煞”读书人的,十之八九或无知、或狂妄。
真正的读书人,很少自称读书人,更不会“像煞”怎样怎样。
读书,让人谦卑,让人知道世界很大、人生很丰富、个人很渺小……读书,易让人犯哪些傻呢?前些天,有位书友推荐《侯卫东官场笔记1-3》。
双休日,我随着侯卫东这厮,走进村官、乡官、县官群体之中,随他去见识大千世界各式人等。
短短几十小时,我不仅走进多面的官场、多彩的世事,还走进各路角色的内心世界。
半部小说,(这本书还没出完)便让人阅历大增。
一个人看上10部官场小说,对官场那一套也许比在官场里混了一辈子的人见得还多、悟得还深、看得还透。
但官场小说,大多出自文人之手,字里行间的气息,难免让读者多有鄙夷和不屑。
见多识广,可以自娱娱人;鄙夷不屑,却是情绪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