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及市场失灵的表现答: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和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资源最优配置指的是资源有效率使用。
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不仅指资源配置有效率,还包括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
(1)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指的是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人收益增加。
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为:配置在每一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即MSR=MSC。
此时社会净收益最大。
(2)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
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公平,即收入差距也处在合理范围。
衡量收入差距可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合理的基尼系数的国际标准是0.3-0.4。
(3)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经济稳定标准。
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垄断:边际社会收益(价格)高于边际社会成本。
公共产品: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成本。
外部性: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
市场不完全: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
偏好不合理: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
信息不完全: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偏离。
宏观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
收入分配:无法保证公平。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答:(1)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解决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
(3)稳定经济职能:主要解决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问题,以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应当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即当市场面临危机时,政府应当力所能及地承担起补充市场的责任;当政府出现失灵时,应该减少政府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二是完善政府体制,提高政府自身运转效率。
3、纯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答:(1)市场不可能达到纯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
一方面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避免免费搭车。
另一方面纯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条件,供给必须免费,而这是私人不可接受的。
一般情况下,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只能是公共部门,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
(2)混合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现实经济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实际很少,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公认的公共产品排他从技术上变得可行,排他的成本也日益降低。
这类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还是私人供给均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那种供给方式更有效率。
4、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答: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商品的提供可能不足,这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而使收益归其他人享有。
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提供者由于不必为其造成的损失付出任何代价而过多地提供该种商品。
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1)一体化。
(2)产权界定、保护和交易。
(3)政府的税收和补贴。
(4)行政管制与法律措施。
(5)道德约束与社会制裁。
5、功能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答:功能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
规模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又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1)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2)库兹涅茨指数。
(3)阿鲁瓦利亚指数。
(4)欧希玛指数。
(5)五分法和十分法。
6、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答: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制度:分享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相关法律制度。
(2)再分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收入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1)收入差距大。
(2)两个比重低,即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3)贫困人口多,仍有超亿的贫困人口。
(4)社会保障弱。
调节任务和措施:(1)提高劳动报酬占用份额。
建立工资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新机制。
(2)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
强化就业优先理念,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就业政策。
(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4)发挥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作用。
(5)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6)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7、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重点:财政政策的运用)答: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需求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等几大类别,其中需求调节政策是短期宏观经济调节的核心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部分。
(1)财政政策的类型和运用: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称“松”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支减收,其效应是扩大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收减支,效应是减少总需求。
在财政政策的运用上,一般要遵循“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总需求;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导致经济衰退,失业严重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运用: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称之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叫做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运用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相似,也是根据经济形势和经济问题而定,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8、正确认识赤字与公债(重点:功能预算)答:(1)赤字:当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时,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因而称为赤字,即财政赤字通常表现为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的差额。
(2)公债:是国家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组织的收入,相对于财政收入的“一般形式”而言,国家通过发行公债,采用的是信用形式,具有自愿、有偿特征。
公债的基本功能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执行经济政策,校正市场失灵;调节货币供应,稳定金融市场等。
(3)功能预算理论认为,财政应服从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为了稳定经济运行,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目前利用赤字财政调控经济已成为普遍现象,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发挥赤字和公债调控经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赤字和债务保持适度规模。
9、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理论及其启示答:(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动。
本质: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的成本。
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公共部门的职能活动范围和政府的政策选择。
(2)宏观模型:a瓦格纳模型;b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微观模型:a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集团模型;b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3)启示: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应依法取缔不合规的制度外资金,将预算外收支统一纳入预算内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公共支出规模合理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规模降下来。
在此基础上,将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25%左右是合理的。
10、我国政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答:(1)问题:a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
b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c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解决方案:a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财政支出规模。
B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D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改革大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
E要在预算编制中逐步推进零基预算法。
F要感化预算约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
11、税收在弥补市场缺陷上的功能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具有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享有征税的权利,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公众承担纳税的义务,享有消费公共产品的权利。
政府运用税收手段,不但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而且可以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12、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是否合理的探讨答: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税负存在两种评价:(1)税负过重:2009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大陆的税负痛苦指数在榜单所列的50个国家或地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最高的法国。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报告测算》显示,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
而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最佳宏观税负为30%。
而我国人均GDP没有达到这一水平,32%的宏观税负显然过重。
(2)税负较轻:2010年8月,财政部官方网站刊文指出,按照IMF的统计口径,2007、2008、2009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17.5%,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4%、24.7%和25.4%。
而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显示,在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24.9%,其中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9%,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0.8%;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
因而,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判断宏观税负轻重,要以本国公众接受程度为标准。
单纯从数据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但发达国家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而我国主要用于生产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医疗、教育、养老还有大量支出需要纳税人自己负担,加之政府体制外收入的存在,因而公众对税收负担接受程度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税收负担相对于公众接受程度而言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