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3.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4. 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5. 阿基米德原理6.掌握计算浮力的4种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通过实验,复习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4. 通过实验,复习阿基米德原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计算浮力的4种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浮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木块、铁块、弹簧测力计、水槽、溢水杯、小桶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展示教学图片死海不死观察图片并思考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情境引入课题漂浮的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提出问题1、漂浮在水面上的鸭子受浮力吗?2对鸭子进行受力分析:3、人在死海,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吗?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力的实例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研究兴趣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还分析得出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且F浮=G得出浮力的一种计算方法。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演示实验木块在水中漂浮受到浮力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观察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得出:铁块在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的托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移能力。
组织学生实验铁块在水中也受到浮力板书一、浮力: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进行实验并对水中的铁块进行受力分析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念的相关知识和测量浮力的方法规范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有效启发知识衔接演示实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情境分析已知: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观察液体压力显示装置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压力而引起的形变比较物体各表面受到液体压力及压力和合力的情况。
利用压强压力的知识面下h深处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p向下∴F向上>F向下F浮= F向上-F向下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板书二、浮力的产生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复习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运用已有知识,推导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回顾实验推导得出浮力与物体所受液体压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实验研究规律回顾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讨论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表格设计、规范操作的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四.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表达式:F浮= G排= m排g= r液gV排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教师总结: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二次称重法F浮=G-F拉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 液gV排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状态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练习: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牛。
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牛。
铁块受到浮力是2.青岛号”导弹驱逐舰满载时的排水量是4800吨,表示它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质量是4800吨,此时舰所受的浮力是____N,当舰从长江驶入海洋时,所受浮力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船身将一些。
(ρ海水>ρ江水)3.一个质量为0.2kg的苹果漂浮在水面上,有1/10的体积露出水面,求苹果受到4.一体积为5m³的氢气球浮在空中,求氢气球受到的浮力?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概念拓展思维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浮力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1.浮力的概念:包括浮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的方向、以及在液体和气体中都有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只差。
3.阿基米德原理4.归纳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学生讨论小结学生讨论,互相补充。
提出新问题和可行的探究方案。
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
练习与反馈课堂练习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B.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竖直向上浮力C. 只要下沉的物体就不会受到浮力D. 浮力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向上的练习与反馈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通过练习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A. 逐渐变大B. 逐渐变小C. 保持不变D. 变为零答案:1、B;2、C板书设计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浮力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四.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2.表达式:F浮= G排= m排g= r液gV排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总结:计算浮力的几种方法二次称重法F浮=G-F拉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 液gV排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状态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课后反思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动手实验。
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死,不利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
我认为:(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
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
(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是现代教学观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