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美国人日本人的商业文化的差异强烈的危机感是每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超常的自卑感是每个人发愤成功的缘由。
(一)犹太人追求成功的动力犹太人获得成功的动力,是犹太人在近二千年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饱遭蹂躏。
犹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地,有利于犹太人吸收当地先进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取得重要的成就。
另一方面,犹太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都受到迫害、歧视、劫掠和残杀。
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人的严酷统治开始,经过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劫掠、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压抑、到二次大战期间这一民族的悲惨发展到了顶峰——纳粹集中营数百万的犹太人被残杀。
这一事件公诸于世后,全世界才对犹太人受迫害的遭遇有了一致的同情。
就受迫害的程度与历史之久方面而言,犹太人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悲惨的。
但是,正是这一悲剧才赋予了犹太民族自强不息超赶他人的最大动力。
犹太人对于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一方面对自己的身分与地位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另一方面,又坚信犹太教的教诲:上帝出于对犹太人的爱,选中犹太人作为把人类争取到上帝一边的民族。
他们内心深处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优越感。
为了生存,为了争得与他民族平等的地位,消除不安感和自卑感,他们团结对外,遵守法规,发奋自强。
于是,一批批伟人相继出现了。
(二)犹太人在精神文化领域伟人辈出的原因他们在广阔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屡建奇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犹太民族有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艺的传统。
在古代有个惯例,父亲必须教会儿子一技之长以便谋生。
(The Jewish Mind,P265~268)2,古代犹太教推崇两种人,有责任心的平民家长与为学问而学问的学者。
并且认为,两种人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而事实上,两种人是对立的:平民变得无知,学者不问世事了。
但犹太教士们认为,无知的人不能成为圣人,不能进天堂,只关注世俗事务,好钱财的人,只是平凡的人。
劳心者是玉质金资,最有价值的(Gold en Vessel,同上,P269)。
3,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选出来的成为有道行的民族。
他们追求心灵的纯洁高尚。
而在历史上,他们遭受迫害歧视。
为了摆脱这些不幸与烦恼,一些犹太人专心倾注于精神追求。
在精神与文化世界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和思考,取得成功,忘掉失败与痛苦(同上,P33)。
4,犹太教宣扬上帝的存在,鼓吹上帝是主持公正的无形力量。
后来,斯宾诺莎把犹太文化中的上帝改换成为“万物间关系的和谐”。
后来,许多犹太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不再相信宗教中的上帝。
他们视科学规律、视被研究的事物间关系的和谐为上帝。
这种信念,既激发了他们探求科学与知识的热情与虔诚,也锻造了他们简洁完善地描述出规律与发现的能力。
5,从古代时起,犹太人便有两种母语。
这培养了他们学习外语的能力,又使他们自然发展出很强的综合能力。
其次,《圣经•预言书》对人生作了高度概括的论述。
受其影响,犹太民族有高度概括与抽象能力。
思想清晰简练(同上,P35)。
许多犹太人一旦掌握了西方科学、学术知识与方法后,就能站在更高的高度。
6,犹太人经济方面很成功。
一般情况下,极少有贫穷的犹太人。
一般犹太家庭达到小康小富水平,而少数犹太人更是全国有名的大富翁。
犹太人出得起钱送孩子上学。
因此,犹太孩子知识水平较高。
7,有不少犹太人对书有特别兴趣。
他们视书如命,每天必读书,以增长知识。
犹太人在文学艺术方面之所以说能取得巨大成就,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古代犹太人有很强的美感、表达能力与艺术能力。
《圣经》中的《旧约全书》与《伪经》,是他们主要的文学作品。
其中不乏动听的传说、史诗故事以及优美的诗歌,也不乏对人生的哲理和思辩。
但近两千年以来,犹太人视《圣经》为法律、道德、信仰,而非文学作品。
把文学视为法律论理的附属品,忽视文学本身的价值。
因此,自《圣经》出现以后的漫长历史中,犹太文学大都以宗教为题材。
到了十八世纪,宗教形式遭到唾弃,欧洲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成了反应现实、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时,欧洲犹太人明显地世俗化了。
犹太作家转向现实主义。
到了19世纪和2 0世纪,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犹太人财富激增,西方社会确立了人的自由权利,旧传统被完全侵蚀了。
此时,犹太人也完全世俗化。
犹太复国主义开始抬头了。
犹太作家运用新的文学手法与世界观,开始客观地描述犹太民族的历史与生活(The Jewish Literature部分),写成了具有浓厚犹太民族风格的文学,并取得巨大成功。
一批驰名世界文坛的作家诗人并相继涌现出来。
与之相似,犹太民族也有悠久的音乐传统。
他们原来的音乐基本是宗教音乐,有些还流行到近代。
犹太民族崇尚乐器主义,擅长演奏乐器特别是小提琴,长于吟唱。
到了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纪,随着欧洲近代音乐的兴趣,一批世界级的犹太作曲家与演奏家便脱颖而出。
(三)犹太人在商业上的成功从古到今,犹太人以精于商务金融而闻名于世。
他们在经商时只遵守法律,而有时不讲人道与道德。
这样,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许多别人不屑利用的机会而致富。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要有机会,只要不违法,那怕做法过于残忍、刁钻、卑鄙,他们也要大赚其钱。
例如,在契约条文上设圈套。
又如,趁发生灾难、战争和各国间汇价浮动以及别人破产之机,落井下石,大发其财。
在英文中,犹太人(Jew)一词有守财奴与奸商贬义。
犹太人之所以会这样做,之所以会在经商方面所向无敌,有一系列原因。
古代犹太人便擅于经商。
公元前二千年,希伯来人住在巴勒斯坦,此地为巴比伦、埃及的中间地带,是古巴比伦人与古埃及人的经商集市最理想之地。
故犹太人在很早便习惯经商。
受犹太教的影响,犹太人视契约为人与上帝的约定,信守不背。
他们往往走极端,只重视法律契约,不讲人道。
摩西早就觉察到这一不良倾向。
他教导人们信奉上帝,讲道德,来转移犹太人对钱的渴望。
但是,公元70年后,犹太人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到处受非人的待遇。
有不少人不再信仰犹太教的伦理,视外人为敌人、恶人,以不仁对不义。
另外,各国规定犹太人不得从事其它职业,只好靠经商和放高利贷为生。
这就是有些犹太人经商不讲道德的原因,也是他们长于经商的历史、政治与社会原因。
犹太人长于经商,还有其它原因。
首先,犹太人履行合同,遵守法律。
这对经商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他们工于心计,擅长心算,重视了解各国的地理气候与风俗人情。
再次,他们讲效率,节约时间。
还有,他们努力学习外语,语言能力很好。
此外,他们善于做与食品、打扮有关的生意。
而这两种生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赚大钱。
历史上,犹太人经营珠宝。
食品著称。
英文中“珠宝”一词(Jewelly)便是“犹太人”(Jew)转变而来。
(四)众所周知,法律是社会成员签订的一种契约,法律精神与契约精神相同,法律关系与契约关系无异。
而犹太人的契约意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圣经》包括《旧约》与《新约》两部分。
其中《旧约》是犹太教的圣典,《新约》则属于基督教。
基督教徒继承了犹太教《旧约》,但犹太人却不承认基督是神的儿子,坚信《圣经》只有一本——《旧约圣经》。
犹太人恪守《圣经》的教诲至今不渝,在长达1800多年血泪斑斑的离散漂泊的历程中,《圣经》像大漠中的甘泉一般,滋润着犹太民族苦难的心田。
犹太人为何这般笃信《圣经》?因为他们认为《旧约》中的“约”是上帝与人立下的契约,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作为立约一方的人如果按“约”的约定去做,那么作为立约的另一方的上帝就会降福于人。
因此,自古以来犹太男子年满12岁经过成年仪式之后,就得研读《圣经》和祈祷书,正因为这样,歪打正着,犹太人全都识字;也正因为如此,犹太人视己为“契约之民”,奉行契约规定蔚然成风。
犹太人在经商中最注重信守契约,这在全世界商界中是有口皆碑的。
契约一经签订,不论发生任何问题,决不毁约。
因为他们认为契约是上帝的约定,他们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也和神所定的契约相同,绝不可以毁约。
”既然契约是和上帝的约定,那么每一次立约就意味着指天发誓,决不反悔。
若毁约,就是亵渎了上帝的神圣。
犹太人由于普遍重信守约,相互之间做生意时经常连合同也不需要,口头的允诺也有足够的约束力,因为“神听得见”。
犹太人信守合同几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在做生意时,犹太人从来都是丝毫不让,锱铢必较,但若是在合同面前,他们纵使吃大亏也要绝对遵守。
而且这对他们而言,是非常自然、不容怀疑、毫不犹豫的事情。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犹太人在商场上真的这样做了。
有一个犹太商人和雇工订了合同,约定雇工为商人工作,每周发一次工资,但工资不是现金,而是雇工从附近的一家商店里购买与工资等价的物品,然后由商店老板结清账目领取现款。
过了一周,雇工气呼呼地和商人说:“商店老板说,不给现款就不能拿东西,所以,还是请你付给我现款吧。
”过了一会儿,商店又跑来结账了,说:“你的雇工已经取走了东西,请付钱吧。
”犹太商人被弄糊涂了,该相信谁?经过反复调查,确认是雇工撒了谎。
但犹太商人还是付了商店老板的钱。
因为惟有他同时向双方作了许诺,而商店老板和该雇工并没有雇佣关系。
既然有了约定,就当遵守。
虽然吃了亏,也只能怪自己当时轻信了雇工。
日本的商业规范很正式,规定得很好。
使用名字开玩笑是许多美国人的做法,在日本则被认为不恰当。
即使交换名片,在日本也是很正式的:被看成一种仪式。
名片被看成一个人的象征,交换名片象征两个商业伙伴间的新关系的建立。
在之前的介绍中,我们说到,很多外国公司在与日本公司进行第一次商业会议的时候,才真正的接触到日本的商业文化。
日本的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型公司设有专门的处理外国事务的部门或职员,他们一般都会操着流利而又礼貌的英语,如果与你打交道的是这些部门或人员,你会有“回家”的感觉。
这种场景下,你可能会很快忘记这是日本,而且日本的商业文化也不会影响到你的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你成功的几率和失败一样大,问题在于虽然是通过英语交谈,但是对方的思维方式却是“日本”式的,他们不希望在谈话过程中“伤害”到对方,因此他们的拒绝都是很有礼貌的,很委婉的,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却不这样认为,尤其当对方是一个说着流利英语的潜在客户或合作伙伴的时候。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国外发行商和他的潜在客户(日本公司)的合作会谈,那个客户不停的赞扬发行商的工作人员,赞扬发行商的公司,但是最后却没有和他们有任何合作。
在第二次商业会谈、第三次商业会谈时,日本商人仅仅出于礼貌的原因,花费昂贵的费用(每次会谈的费用都在2000美金之上),等待他们的外国伙伴失去兴趣。
每次当会谈结束后,国外公司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他们距离签订合同仅有一步之遥。
但是实际上,日本公司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商业文化,他们的这些做法都与实际的交易无关。
会谈中的理解和礼貌是日本商业文化中的重要方面,也是误解外国公司主要因素之一。
我发现很多的日本销售人员在使用日语谈判时,比使用英语谈判时更加直接,很多时候,再使用日语谈判时,他们可能更加直接的阐述他们的观点的意图,更加容易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