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和医者意也何解?
在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无论中医西医),以及拥有同样丰富的临床经历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医生,才可以被称为“精诚的大医”呢?
不是任何具备了上面两个条件的医生都有资格说自己是“大医”或“大医生”;
也不是具备了上面两个条件就能理解和在实践中真的能体会到“医者意也”。
笔者认为:一定是能够做到让自己的心意识或者说是精神,在诊疗过程中高度集中(精神集中的能力高低不仅依赖是修养,还有医生本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基础。
),可以敏锐的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给出“最佳和最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医生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大医精诚、医者意也”应该指的是一种医生表现出的高水平诊疗的动态境界,更主要指向医生本人诊病时的身心状况,是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状态和境界。
常年在此境界之中的,才称得上是为“大医”、“上医”。
我的这一观点,最初来自于参考和刨析这句常被中医和养生家引用话;“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出自《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如下: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从上下文及整篇异法方宜论的主要内容看到,全篇讲的内容,都是医生如何看病,如何看好病,看好病的关键是什么。
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里的”神“至少不是主要指患者自己的精气神的“神”,整句话更不是传统解释的病患自己精气神的神没了,人就死了。
而是明显指向医者自己的“神”,或者医者自身“神”的强大还是弱小对准确有效的治疗起决定的意义。
尤其是当时古文中的“亡”有极高的可能是:“不完整、缺失”的意思,不太可能是“死亡”,更非常是有力的佐证。
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真意应是医者如果能在诊疗中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屏蔽外缘(即原文中的闭户塞牖,这个不是关闭门窗,讲应是指关闭自己耳目和干扰信息的联系,中医经典中有眼为神之牖(窗)的说法,做到不分心,让自己的精神集中到当前看病的活动中来。
),做到了,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对患者信息的准确把握相结合,才能准确判断和处置,得到最好的结果——“昌”;反之,做不到聚精会神,诊断和处置就会有缺失,甚至误诊,严重的话,亡就真成了患者生命的“亡”。
和许多医生交流过,即使是现代的西医,很多敬业负责的医生,同样能达到“大医精诚、医者意也”的状态,如北京那位一模患者皮下甲状腺形状大小就可以准确诊断病情的老主任。
只不过身处讲究“严谨”、实证和数据量化的西医体系中,无法分享和推广这一可能是重要的关系临床诊疗质量的“关键”。
同样,作为和“大医精诚、医者意也”关系密切的中医师们,如果看病之时,哪怕有一丝分心,不真正做到全神贯注于患者,再有名气,也和精诚无缘,也非真正的大医之选,更体会不到”医者意也“。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这写这一篇之前,我阅读了廖育群教授的《医者意也》,并浏览了一些网络上以医者意也为主题的文章,对于廖教授想到将“医者意也”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非常钦佩,廖教授提出的一些值得更深入思考研究的一些现象也非常有趣。
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廖教授治学严,论证广征博引,但并没有给出定论,给我们后学留下了思考和挖掘的空间,在此特别要表示我深深的致敬。
最后,对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医古籍和文字,我以为大多并非是过时的东东,也不能
简单的说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落不到实处,就不是好的“文化”。
“医者意也”也是如此。
在认真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呈现的文字的“体”,也许是模糊的,但其“用”,只要认真去刨析和思考,很多时候反而是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重点更加明确清晰,是提升工作质量,甚至境界的真法宝。
就如“大医精诚”,同样不是对良医的描述,而是对大医的要求,甚至是人对做事,做事业的要求,所以有精诚所致,精石为开这样的句子流传百世,因为它适用于所有的职业和事业,包含了任何领域当事人最大限度的专注、恭敬(敬业)和融会贯通的状态与能力。
此文虽然是我的读书笔记,但依然想充满敬意的献给古今那些“神乎其技”,“妙手回春”的医生们,并和我的医疗行业内外的朋友们共勉,同时做为我个人公众号改版的“创刊号”,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有希望更仔细研究这一方向的同学,欢迎多交流探讨,对于这一主题,我还会持续的关注和探究。
附:“医者意也”最早見於《後漢書·郭玉傳》。
其記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 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
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
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
召玉詰問其狀。
對曰:“醫之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
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攝以承之。
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愈也。
”)
在郭玉之後較早言及“醫者意也”的是南朝名士陶弘景(456~536):“醫者意也。
古之所謂良醫,蓋以其意量而得其節,是知療病者皆意出當時,不可以舊方醫療。
”陶氏於醫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將舊傳《神農本草經》加以擴充、注釋而成《本草經集注》。
故上述之語顯然是就方藥而言。
隋唐間人許胤宗,“每療,無不愈。
”故人問曰:“公醫術若神,何不著書以貽將來?”胤宗答道:“醫者,意也,在人思慮。
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
清代名醫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序中李治亦有類似之語:“夫醫者意也;方者法也,神明其意於法之中,則存乎其人也。
……彼《靈》、《素》諸書具在,而心領神會,則又存乎其人也雲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