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
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流程】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谁来说一说?2.教师过渡: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
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3.对于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教师适时补充故事发生的背景)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抵抗战争,叫“卫国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的因素占领了苏联不少地方,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
1944年,苏军发起总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
1945年5月,历经4年的卫国战争的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其间,苏联各地涌现出许多爱国将士,爱国民众。
本文中的小男孩只是许许多多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人民中的一分子,大家都亲切叫他小夜莺。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1.学生自读2.检查自读情况(1)“模”是多音字(模样、模型),“钉”是多音字(钉钉子、钉子)“鲜”是多音字(新鲜、鲜为人知)“岔”是翘舌音(2)“毁”的写法:注意“臼”与“白”的区别(3)出示:垂头丧气空旷沉寂耷拉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呻吟宛转○1词语意思理解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烧焦的树。
空旷:地方广阔,空荡,没有东西阻碍。
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耷拉:向下垂。
课文中写出了孩子的沉着。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兴致勃勃:课文中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你能用“宛转”来说一句话吗?○2用下列词语造句耷拉:天气太热了,小狗耷拉着脑袋。
宛转:夜莺的歌声宛转动听。
兴致勃勃: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老师讲述奇异的海底世界。
聚精会神: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呢!○3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沉寂寂静继续连续信心自信反义词:沉寂喧闹继续中断轻蔑尊敬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全班交流: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么事?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2.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可以分成几个部分?(4个部分)3.默读课文,看看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个词概括下作为小标题?4.交流归纳: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到第24自然段)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看看哪些字眼儿使你对小夜莺有了更深的认识,哪些话语使你对他满怀信心?(出示自读要求:要边读书边思考,把你体会到的小夜莺的精神、特点可以用概括的词批注一下。
批注后,你要放开声音再把课文读一读。
)2.小夜莺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3.交流读书体会,出示重点句子预设一: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1)师:从“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你能看出什么?(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2)在歌声停下的那段时间里,小夜莺在想什么?预设二: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1)你可以从“搭拉”这个词语中看出什么?(2)师:夜莺为什么要穿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钻进树林就不容易被发现,便于隐蔽)预设三: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
“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1)师:这里的“野兽”,你认为指的是什么?(德国兵)你怎么知道他是骂德国兵的呢?小夜为什么不直接骂德军呢?“快活”这个词语说明什么?(小夜莺一点也不害怕,很勇敢自信。
莺面对敌人表现得很勇敢,很镇定。
(师板书:镇定从容勇敢)(2)为什么军官为什么要冷笑呢?(德国军官想打听游击队员的下落)(3)小夜莺是怎么回答的?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师:小夜莺说是自己学的,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还故意学了几声杜鹃叫。
我想说,小夜莺,你真机智,敌人想让你说出实话,你却迷惑了敌人。
(师板书:机智)(4)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话?预设四:“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
这里只有……”师:小男孩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
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
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4.小结(1)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2)小夜莺的聪明、机智和勇敢仅仅体现在这里吗?(不是)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课文。
13《夜莺的歌声》(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作业目标】1.通过作业,能正确认读生字和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字词基础题一、组词哨()挺()斯()防()俏()延()期()仿()踢()拧()屑()惯()蹋()泞()霄()贯()二近义词沉寂——轻蔑——大概——觉察——反义词大概——沉寂——垂头丧气——不慌不忙——三、选词填空宁静寂静安静1.夜莺的歌声穿过()的森林,传到游击队员的耳畔。
2.打完针以后,孩子终于()下来了。
3.夜来了,青山环抱着的小山村一片()。
觉察观察侦查4.“小夜莺”就是来()敌情的。
5.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6.我仔细(),发现两个叶片间发出一个小芽苞,嫩黄的,可爱极了。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路()的眼睛()地回答()的树林()的上衣()地微笑()的花园()的歌声()地站着【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生字和词语,并学会揣摩词语的语境,逐步学会准确用词,并且能积累相关词句。
阅读题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
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1.把选文中运用拟人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2.把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3.选文特别强调“小夜莺穿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设计意图】本练习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设计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夜莺的歌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小夜莺留给你的印象。
2.简单反馈交流。
3.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小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二、研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到第34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划出自己捕捉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相关句子。
(2)反馈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预设: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
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夜莺的叫声停止了。
“32个鬼子……”那个人说。
○1这里描述的“夜莺的歌声”写的是什么情景?(传递情报)○2具体说说小孩是怎样传递情报的?(夜莺用夜莺的叫声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
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
)可以看出什么?(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办法已经不是一次了。
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3同桌一起读第二部分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预设:“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1)请你找出描写夜莺动作的词?(2)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
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
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递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分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3)师:大家想一想,小夜莺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因为小夜莺为游击队传送情报已经很多次了,他很有工作经验了。
)师:可是有经验并不等于没有危险啊!请大家联系自己了解到的时代背景想一想。
(他热爱祖国,为了保卫祖国,他不怕牺牲,所以才会这样无所畏惧。
)师:是啊,在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小孩也不例外,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使小夜莺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地与敌人周旋,能够顺利地歼灭敌人,小夜莺功不可没。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你读懂了什么?从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小孩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才能更好地迷惑敌人。
(2)师: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说孩子又穿着一件(绿衣服)。
他为什么穿绿衣服呢?(便于隐藏)他在(河边)削什么东西,嘴里还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个场景,我怎么好像在课文的另一个地方见过呢?(生:在课文的开头)哦,原来周而复始的,又开始了一场几乎相同的任务,那么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呢?(首尾照应)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到了什么?2.赞小夜莺,学习精神。
小夜莺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应变自如、毫无惧色,机智勇敢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真是大快人心。
可是,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