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1

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1


第四章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 在大街上投放了800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 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 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 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 一新。
第四章
问题: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 本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瑞士的经济基础就比广州要好,教育资 源也较充足,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更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也比 较完善,社会风气比较好,所以人们的素质普遍比较高。
刚才我们提到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经济、教育、文化、政治、 法律、制度、社会风气等等。那么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什么呢? 经济。而教育、文化、政治、制度、社会风气、道德都是上层建 筑,他们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 济发展了,上层建筑包括道德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一切已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态的 产物” 。
第四章
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 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
第四章
5、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 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 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 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道德和责任,哪个应放第一位?
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 文赶到落水少女的采访报道现场,不先去做采 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
记者的工作任务是采访,这是记者的天职。 但危难关头,毫无疑问应当先救人。
一个好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但 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一个 有良知的人。记者的职业再神圣,也没有权 利见危不救,绝不能以职业的理由袖手旁观, 更不能为了抢新闻而见死不救。
苏某是出租车司机,妻患重症肝硬化。16岁的儿子在读 高中。96年一个夜晚,苏某载了两位乘客,客人下车后苏 某发现车上有个布包,里面竟然是一堆钱,整整4万元!
苏某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突然感到很害怕。并把 钱寄放到朋友那里。妻子治病需要一大笔钱,向亲戚朋友 借遍了,夫妻俩也没敢动用一分那笔捡来的钱。10年来, 俩人一直备受道德良心的折磨,这笔意外之财没带来任何 欢乐,相反使他们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原来开朗活泼 的苏某变得寡言少语,妻子的病情也日益加重。最后,他 们决定求助警察,将钱交还失主。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 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 的起源。
第四章
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只有形成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 系,才会产生道德。
第四章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 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 人
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 利益关系 道德需要
第四章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 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3 万把雨伞,供市 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 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 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 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 有6把。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 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 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 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阅读一个真实故事,谈谈你对道德作用的想法:
4万巨款 10年折磨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身与动物的 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 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 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 道德才得以产生。
第四章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 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 产实践的。劳动是人 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 历史前提。
道德定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 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 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科学涵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 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
第四章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 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如:“不可偷盗”的行为规范,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便不会产生这种道德观念。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第四章
经济决定道德
规范; 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
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道德极为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包括社 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第四章
道德是天生就 有的吗?
第四章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 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启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 定 2.“天赋论”:源于天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3.“动物本能论”: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第四章
这世界上惟有两种东西 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 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 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 的道德准则。
康德
第四章
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 道德品质的人。
假如一个人、 一个社会没有 了道德?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既有可歌可泣的 英雄人物的事迹,也有让人万分痛心的事 情,加强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第四章
第四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3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古人云:“道”是指人们所走的路, 也指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遵循的 法则,并引申为人们须遵循的社会行为 准则、规范“德”即“得”,“德者, 得也”。人们遵循“道”,就会“内得 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