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一、信息计量学概述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

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 formation science中提出学科演进: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198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FID) 设“信息计量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rics,FID/IM),得到国际信息学界的承认研究内容逐步从文献研究到内容研究从传统的小样本抽样统计到信息计量工具的改进国内情况2.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2.1 信息计量学的概念信息计量学包含:广义和狭义信息计量学:广义信息计量学中的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3个基本要素,以系统不确定性变化的程度来度量信息;狭义的信息计量学:主要是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主要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信息计量学是采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和研究情报(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统计学和情报学广泛结合而形成的情报学的一个新兴的定量性分支学科。

2.2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根据巴克兰(美国)的解释,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比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得多。

主要包括:数据、事件、实物、文本、文献2.3 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由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部分组成,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信息计量学基本问题:包括概念的数学描述、对象、内容、范围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2)信息的基本测度:(3)几个基本规律的研究:例如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4)信息流模型研究:如文献增长、老化、离散等模型建立和评价;(5)信息计量化方法的探讨:如等级排序、对数透视等;(6)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研究:如聚类、引文数据库等;(7)信息计量学的应用信息计量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方法组成:(1)统计分析方法:包含基本的数量统计和数理统计方法。

(2)数学模型分析法:包含解析式和图像模型,方程组模型和图表模型三种类型。

(3)引文分析法:利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之间的引用数量和关系等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

(4)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以计算机系统来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模拟等信息计量的工作,来提高分析的效率。

2.4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通过对科学活动中的信息过程和信息现象的研究,发现和揭示基本规律;实现文献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运用规律;实现量化管理;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方面:检验规律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和网络信息);实际应用方面:利用研究方法和计量技术,科学管理信息,优化馆藏,预测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可以政策,评价人才和机构等3.信息计量学与相关学科关系P28信息计量学是介于文献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之间的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第二章文献增长和老化规律1.文献信息增长规律1.1 文献信息流的特性及增长规律研究意义1.1.1 文献信息流的特性在文献计量学中,将文献所含信息的汇流称为文献信息流。

1.1.2 文献信息增长的影响及对策文献信息激增的影响:1)文献激增,使得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对馆藏进行妥善存储和科学管理变得异常困难,影响了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情报事业的发展;2)科技人员查阅文献时间大大增加,而且个人的知识接受能力与高速增长的文献信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3)查全和查准所需情报困难重重,造成科研工作的重复和浪费,造成的经济和资源损失难以估量。

文献信息激增的对策:1)在理论上加强对文献规律的研究;2)在技术手段上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处理和利用文献情报。

1.1.3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及意义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研究的意义:1)可以大致揭示科学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2)可以根据文献数量的变化进行科学预测,这是情报分析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情报模型法”;3)可以预测文献增长趋势,为科学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当前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准确的模型及理论解释,揭示科学文献增长规律;2)应用研究:1.2 科学知识量的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1.2.1科学知识量增长规律(P41)1.2.2科学知识量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1.3 文献信息的指数和逻辑增长规律1.3.1指数增长规律文献信息指数增长模型的关键人物:弗里蒙特.赖德(Fremont Ryder); 德里克.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普赖斯曲线如下图所示:1.3.2逻辑增长规律文献信息指数增长模型的关键人物:普赖斯;弗.纳里莫夫和格.弗莱杜茨。

数学表达式:()/(1)kbt F t k ae -=+ 其中,b>0,F(t)表示t 年的文献累积量,k 表示t 趋于正无穷时,文献的累积量,即文献累积量之最大值;a ,b 为参数.文献增长的逻辑曲线如下图所示:逻辑增长曲线的局限性:根据其表达式,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科学文献的增长趋于0,这显然同指数增长模型一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局限性的原因:1)逻辑曲线一部分是指数曲线,所以与指数模型一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科技文献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

1.4 文献信息增长的其他数学模型(1)线性增长模型;(2)分级滑动指数模型;(3)超越函数模型;(4)舍—布增长模型。

1.5 文献信息增长机理及应用文献信息数量增长的原因:1)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数量的激增; 2)专业范围的扩大和细分化;3)学科之间的渗透; 4)科学技术的国际化;5)研究的合作化和集体化; 6)研究周期缩短,产生成果和转化的速度加快;7)通讯、出版技术的改进和情报工作的加强。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应用:1)在科学学和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2)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3)在文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2.文献信息老化规律2.1科学信息老化的概念2.1.1文献老化的早期研究1943年,美国纽约大学戈斯内尔的博士论文《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老化》。

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提出用“半衰期”来描述文献老化速度的快慢。

2.1.2文献老化的三种认识(1)过程观。

(动态性)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过程,这是所有关于文献老化的一个主流,是历时观察合理性的基础。

(2)状态观。

(静态性)认为文献老化是一种状态,是共时观察合理性的基础。

(3)过程状态辩证观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它使得共时和历时观察都有了合理性的基础。

2.1.3文献老化的本质科技文献的老化不是指科学知识的老化,而是包含这些知识的文献的老化。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针对某一“文献群体”而言的。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文献利用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文献的老化(obsolescence)≠文献的废弃(obsoleteness)科技文献的老化受多因素的影响。

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是其最根本原因。

2.2科学信息老化指标和模型2.2.1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指标(1)半衰期(Half-Life)由来: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D.J.Bernal)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技情报的传递:用户分析》的论文,他在描述科技文献使用情况时,提出了用“半衰期”来描述文献的老化速度。

概念:已出版的文献中有一半已不使用的时间。

意义:如化学文献的半衰期是8.1年,表示经过8.1年,化学文献一半的利用价值已逐渐衰减。

(2)中值引文年龄(median citation age)由来:1960年,巴尔顿和凯普勒提出了文献老化方程和用其测定文献老化速度的方法。

采用共时法获取的文献老化指标称为“中值引文年龄”概念:某学科或专业目前正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意义:指标值越大表示文献老化速度越慢。

如化学文献的中值引文年龄是8.1年,表示尚在使用的全部化学文献的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8.1年内出版的。

(3)普赖斯指数(Price’s index)由来:1971年,普赖斯研究发现,现时一年中被利用的(被引证的)的过去年代中发表的文献的半数,“年龄”不超过五年。

这样所有被利用的文献,可以假定分为“档案性的”(大于五年)和“有现时作用的”(不大于五年)两类。

用迅速老化的文献与长期起作用的经典著作的关系,可以说明各学科的特点。

概念:在某一知识领域,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作为指数来衡量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后人成为“普赖斯指数”。

意义:一般而言,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的老化速度越快。

2.2.2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模型(1)贝尔纳的负指数模型atke t C -=)((2)巴-凯方程)(12x x e be ay +-=式中: a+b=1;a=3.4596-4.1447y(x);y---经过一定时间该学科领域尚在利用的文献的相对数量;x---时间,以10年为单位;y(x)---实测10年累积引文相对比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