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的文体意义
《汉书 ·艺文志》在说到《论语》的编纂过程时 说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 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孔子的 教学活动 ,应该以《诗》《、礼》《、春秋》为主 ,而《论 语》所载的则是孔子指点学生的话 ,由于这些语言 的现实性 、针对性更明显 ,更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 想 。因此 ,在此后的学术传统中《, 论语》甚至超过 了六经的地位 ,成为儒家的圣经 。但如果从著述 的角度来看《, 论语》现存二十章头绪散乱 ,每一章 内部以语句为单位 ,语句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这 是由于弟子们“各有所记”的随时随地性所造成
关键词 :《论语》; 语录体 ; 巫史文化 ; 启示性
孔子是史官文化到诸子文化的中间环节《, 论 语》也因之而承继了史官文化的要素和精神 ,是在 史官文化氛围中诞生的诸子著作的先驱 。《汉 书 ·艺文志》将《论语》列入“六艺略”中 ,后世学者 遂以为经书 。蒋伯潜认为 “: 孔子为诸子之开祖 ; 私家之著述 ,始于弟子后学记纂孔子言行之论语 ; 与其以《论语》为六艺之附庸 ,不如以《论语》为诸 子之冠冕云云 。”①那么 《, 论语》的语录体制是如 何形成的 ,又具有何种特点呢 ? 这要回到史官文 化背景上 ,才能有更准确的理解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 。“论语”二字的含义 ,依《汉书 ·艺文志》,则 “语”乃孔子之“语”,而“论”为“辑而论纂”之意 ,未 说出这种文体的来源 。
“论语”其实来自史官文献中的“语”。徐中舒 认为“语”是瞽矇传诵的历史 ,到春秋末期经笔录 后“成为一种新兴的书体”。因此 “, 记录孔子遗言 就被称为《论 语 》, 记 录 古 代 传 说 就 称 为《说 苑 》。 后来禅宗和理学有语录 ,小说有话本 ,皆以记录 ‘语’‘话’得名”。①“语”作为一种载录类别 ,有着 悠久的历史 。《尚书》是古代最早的记言文献《, 尚 书》中的“言”实际上是仪式背景下的训诰命誓之 “辞”,在文化功能上与甲骨卜辞中的“命辞”相差 不大 ,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言”。但“辞”“、书”等却 启发了西周 、春秋史官对言语的载录 ,于是出现了 各种“志”,如“史佚之志”“、古志”等 。“志”往往是 西周史官语录 ,那是由史官地位的神圣性决定的 。 春秋时期仿照志 ,又出现专门载录“嘉言善语”的 “语”,如《国语》《、事语》等 。而“语”则主要是“君 子”的言论 。申叔时在论太子的教育时说 “: 教之 语 ,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 ,用明德于民也 ;教之 故志 ,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 。”《( 国语 ·楚语上》) 相 对于“辞”及《春秋》等文献来说 “, 志”和“语”的世 俗成分较明显 ,其地位应在《春秋》等史官正式文 献之下 ,但仍然具有某种现实权威性 ,是面向现实 的巫史文献 。孔子以史为师 ,以史籍为教 ,又以道 统自任 ,他的学生也应该非常熟悉这些文献 。所 以 ,以“语”体的形式载录孔子的语言 ,其文化动机 也就是认为孔子属于古史官 、君子统系 ,是巫史文 化中人 。何晏《论语集解》引“汉中垒校尉刘向言 : 鲁《论语》二十篇 ,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所谓 “善言”即“嘉言善语”,可见刘向认为《论语》之编 纂与《国语》并无什么区别 。《论语》编成之后 ,也 就成了儒家后学传授孔子学术 、延续师道的教 材 , ②从而与《诗》《、书》《、春秋》等经书并列 。
学者们常用“哲学的突破”或“轴心时代”来谈 论理性时代的来临 ,并以孔子为中国的代表人物 , 而与孔子对举的西方哲学家是巴门尼德 、赫拉克 利特和柏拉图 。① 这些西方先贤们怀着对本体论 的浓厚兴趣 ,孜孜追求一种普遍性的概念 ,努力构 建起绝对真理的模式 。但我们在《论语》中却完全 看不到孔子的这种理论兴趣 。虽然经过一代代学 者的阐发 ,今天我们已经能利用《论语》构建一个 完整的儒家意识形态体系 ,但在当时孔子师生并 没有这样的理论自觉 。《论语》只是一些零碎的谈 话记录 ,更为重要的是 ,孔子似乎总是刻意避开观 念性的推理和描述 。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 ·于连 所说 “: 这种谈话并不 (无) 意于构建一种‘科学’, 甚至也不想构建一种道德 。从理论角度看 ,这种 谈话什么也不构建 ;从神秘角度看 ,它也不揭示任 何东西 。”②即使被后人认为最具有抽象意义的 “仁”,在《论语》中也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 。针对 四位学生关于“仁”的请教 ,孔子却有着不同的回 答 “: 克己复礼为仁”“;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 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 30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过常宝 :《论语》的文体意义
文体的标志 ,是“王若曰”“、君子曰”传统在新的形 式下的延续 。
一
孔子是史官文化转变为诸子学术的关键性人 物 。孔子虽然以整理 、传播“六经”为自己的毕生 事业 ,并自称“述而不作”,但形成于春秋时期的 “太上 有 立 德 , 其 次 有 立 功 , 其 次 有 立 言”《( 左
传 ·襄公二十四年》) 的不朽观念又不能不让孔子 心动 。设学课徒固然是立言之事 ,但能见之载籍 却是每一个“君子”的梦想 。所以孔子感慨道 “: 君 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论语 ·卫灵公》) 而帮助 孔子完成这一心愿的是弟子们所编纂的《论语》。
① 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历史教学》1962 年第 11 期 。 ② 我们在《论语》中发现一些文字与孔子无干 ,如《季氏》后一章云 “: 邦君之妻 ,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
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微子》中“大师挚适齐 ,亚饭干适楚 ,三饭缭适蔡 , 四饭缺适秦 ,鼓方叔入于河 ,播武入于汉 ,少师阳 、击磬襄入于海”等三章 《, 尧曰》开头一章等 ,这些文字大约是教学时 用得着的材料 ,无意中被编入此书的 。 ③ 于省吾《:〈王若曰〉释义》《, 中国语文》1966 年第 2 期 。 ④ 张君《:〈国语〉成编新证》《, 河北学刊》1991 年第 2 期 。 ⑤ 杨宽《: 战国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第 465 —466 页 。
“仁者 ,其言也 ”;“爱人”(以上见《论语 ·颜渊》) 。 在其他场合 ,孔子也还谈到“巧言令色 ,鲜矣仁” 《( 论语 ·学而》) “;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论 语 ·雍也》) “;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 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 “刚 、毅 、木 、讷近仁”《( 论语 ·子路》) ,等等 。从这 些杂乱的表述中 ,我们看到 ,孔子关心的不是“仁” 作为一个可定义的认知概念或准则 ,他所关心的 是“仁”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方式 ,而且孔子也无 意于穷尽或类推这些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 ,孔子 希望学生从某一种行为体验出发 ,通过切身的感 受 ,而达到作为“仁”的境界 。所以颜回这样感叹 道 “: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 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 立卓尔 ,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 论语 ·子罕》) 也 就是说孔子之教 ,不具有真理的认知性质 ,只能通 过体验本身来捕捉“所立卓尔”的人生境界 。在孔 子看来 ,那些专注于语词本身的语言是一种“巧 言”,它由于渐渐远离事实 ,也就远离了“仁”。因 为专注于语词或概念的真理性推理 ,将会使人获 得一种智慧的快乐 ,而智慧的快乐不是道德的快 乐 。所以 ,孔子对言语的要求仅是“辞达而已”,并 一再提醒人要“讷于言”“、慎于言”,自觉地抵制语 言自身的诱惑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 ,在孔子的 教学活动或对话中 ,是没有讨论的 ,学生应该接 受 、涵咏孔子的每一句话 。它的意义不在于语言 本身 ,而在于孔子当下的态度 ,在于事实的呈现程 度 。也就是说 ,孔子的谈话不是一种趋向真理的 论证和辩论 ,而是针对某一个特殊行为的肯定或 纠正 。这一思维方式与史官传统有关 。《春秋》的 价值标准是“礼”。而“礼”源于宗教仪式和宗教禁 忌 ,是非理性的 。虽然“礼”是一个至上的价值标 准 ,但它也是一个非定义的存在 ,由宗教精神和长 期的行为习惯所固定 。因此 “, 礼”也是非真理性 的 ,有着实践性特征 ,它永远追随着事实本身 ,并 通过事实本身显示出它的意义来 。在史官那里 , 并不存在一种以概念形式呈现出的 、超越事实本
此外 ,孔子教学以阐发史官文献 、指示大义为 主《, 论语》的出发点亦在于此 ,也是对各种史官文 献的总结和提示 ,所以孟子屡以“孔传”称《论语》。 “传”的意思就是对经典文献的传播解释 ,也就是 说孟子是将《论语》纳入史官文献统系之中的 。
二
史官的载录从其源头来说 ,是一种神人中介 行为 ,是一种取信于神或者是恭候天命审判的行 为 ,因此 ,史官无须也无权在载录中进行解释 、评 判 。春秋时代史官的主观意识逐渐发展 ,并希望 利用神圣的撰史行为来裁判社会 ,但其正式载录 工作仍然要受制于旧有的规则 。因此《, 春秋》通 过某些特定的“书法”,通过“微言”的方式表达“大 义”。而这一话语构建模式 ,对《论语》的陈述方式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① 蒋伯潜《: 诸子通考》,台北 :正中书局 ,1985 年 ,第 277 页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 2005 年度项目“先秦散文文体源流研究”(05J A750 ,11244002) 。 作者简介 : 过常宝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5) 。
· 2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7 年第 6 期 (第 22 卷)2007 (Vol. 22)
《论语》的文体意义
过常宝
摘 要 :《论语》的文体源自史官文献中以“王若曰”“、君子曰”为标志的“语”体 。以“语”体和“子曰”的形式 载录孔子的言论 ,是为了实现孔子的“立言”理想 ,并将他归入史官 、君子这一文化传统 。《论语》继承了《春秋》 “微言大义”的话语构建模式 ,它不具有真理认知的特征 ,而是通过指示性的陈述 ,将事实置于各种实际关系之 中 ,从而表达出对事实的态度 ,也因而显示出个别性 、即时性的特点 。此外《, 论语》还继承了史官“述而不作 ,信 而好古”的经典阐释方式 ,即通过“辞达”缩小自己与神圣文本之间的界限 ,让意义自我显示出来 。《论语》总是通 过鼓励学生接近真理 ,并指示路径 ,但却从不直接表白最终真理 。因此《, 论语》的结论具有相对性 、主观性特点 。 指示性源自宗教叙事的启示性 ,其之所以能成立 ,在于孔子承继了古代瞽史的话语方式 ,并被认为是一种“卡里 斯马”式的准宗教领袖 。《论语》之后 ,墨子 、孟子等学者往往自觉编写这种语录体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