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鹅的饲料配制技术与原料选择要点

鹅的饲料配制技术与原料选择要点

鹅的饲料配制技术与原料选择要点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鹅的饲料配制技术与原料选择要点我国是世界上养鹅历史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养鹅数量最多的国家。

据历史考证,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了鹅的驯化和饲养,2007年我国鹅的饲养量超过7亿只,约占世界的92%。

近年来,养鹅业发展突飞猛进,出现养鹅集约化饲养场和专业户,鹅的饲料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研究者也开始关注鹅饲料营养的均衡。

但目前,市场上专门为鹅集约化生产所提供的配合饲料不多,大部分饲料生产商是根据鸭的饲料营养水平进行简单的调整,而养殖户则干脆直接饲喂肉鸭料,集约化生产条件下肉鹅营养需求及饲料配制技术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国内对鹅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较多的学者有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侯水生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杨琳教授等。

1鹅的营养生理特点鹅是杂食性禽类,其祖先生活在河、湖之滨,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植物为食,消化粗纤维的能力比较强,究其原因,鹅的消化器官十分发达。

一方面,鹅食管膨大部较宽,富有弹性,可容纳较多的饲料;第二,有强有力的肌胃肌肉层,收缩力约为千帕,大约为鸡的2倍,所以,鹅靠肌胃的巨大的收缩力和食人砂砾的帮助,能磨碎粗纤维物质;第三,鹅肠道较长,总长度达到250-365cm,约为体长的10倍,而且具有一对发达的盲肠,为粗纤维的消化吸收提供了场所。

2鹅的营养需要鹅的营养需要研究甚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能量、蛋白质及部分氨基酸如Met、Lys和钙、磷等矿物质,而维生素、微量元素需要几乎没有报道。

能量、粗蛋白质需求家禽“为能而食”,在一定的有效能量浓度范围内,且其他营养成分平衡的条件下,家禽自身可调节采食量来满足其能量需要。

有研究发现仔鹅早期生长阶段能量需求水平较高,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比蛋白水平更重要;40-60日龄鹅消化粗纤维能力增强,可供给较低营养水平的配合料,尤其是低蛋白。

一般设计配方为前期低能高蛋白,后期低蛋白高能符合鹅的生长发育规律,满足其营养需要。

美国NRC(1994)生长鹅饲养标准中推荐,0-4周龄粗蛋白质为20%:4周龄后粗蛋白质为l5%。

前苏联鹅饲养标准为:l-20日龄粗蛋白质为20%;21-60日龄粗蛋白质为%。

苏秀霞等(1997)对肉鹅日粮能量、蛋白质水平的探讨结果表明:1-28日龄,日粮粗蛋白水平从24%降至20%,代谢能(ME)从kg降至kg对增重无影响。

29-56日龄,日粮CP从20%降至18%,ME从kg降至kg对增重无影响,日粮ME水平对仔鹅增重影响比蛋白水平影响大。

闵育娜等(2006)研究认为,在考虑肉鹅生产性能外和胴体品质的前提下,5-8周龄肉鹅日粮最适宜粮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kg和160g/kg。

氨基酸需求肉鹅的氨基酸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Met、Lys,其他氨基酸需要未曾涉及。

Mateova (1980)对仔鹅的Lys需要研究表明,0-4周龄日粮最低Lys水平为%;4-8周龄为%,这与NRC(1994)制定的0-4周龄鹅日粮中Lys为%,4周龄后为%,以及前苏联饲养标准1-20日龄Lys为%,30-60日龄为%。

但Nitsan(1983)报道,鹅必需氨基酸低于火鸡、鸡,0-2周龄鹅日粮中%,3-4周龄为%,5-7周龄为%。

蛋氨酸是鹅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含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其他各种氨基酸的有效利用,而且影响鹅的生产性能。

美国NRC建议4周龄以上鹅的蛋氨酸+胱氨酸需要量为%。

澳大利亚建议鹅4-8周龄蛋氨酸的需要量为%,前苏联建议鹅4-8周龄蛋氨酸需要量为%,各标准的建议量有一定差异。

由于品种、生长环境、试验条件等不同,关于肉鹅蛋氨酸需要量研究存在较大差异。

粗纤维需求粗纤维在鹅的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适宜的粗纤维可冲淡日粮营养浓度,刺激胃肠蠕动,促进鹅胃肠道的发育;②肠道的蠕动,有利于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并且使食物与酶充分混合,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③发达的肠道,可使得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与肠道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④适量的纤维,可防止鹅发生啄癖。

在鹅饲料配制中常增加一定的粗纤维,以满足后期高产性能的采食量需要。

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鹅对粗纤维组分中的半纤维素有比较强的消化能力,而对纤维素尤其是木质素的消化能力很有限。

一般情况下,鹅的日粮中纤维素含量以5%-8%为宜,不宜高于10%。

如果日粮中纤维素含量过低,不仅会影响鹅的胃肠蠕动,而且会妨碍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同样粗纤维含量过高会影响鹅的总营养摄入量而影响其生产性能。

钙磷需求钙磷是家禽必需的矿物元素,饲粮中两元素的适宜水平及比例对家禽的生长、饲料利用及骨骼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缺乏或过量都将使体内钙磷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以及腿病的发生。

迄今国内外有关鹅饲粮中适宜钙磷水平的研究较少,且结果很不一致。

周中华等(1995)对肉鸭的研究结果表明,增重是钙磷需要量的灵敏指标。

Mateova (1977)认为:标准日粮中,11-40日龄需Ca为%、P为%;41-70日龄需Ca为%、P为%。

NRC(1994)鹅饲养标准中0-4周龄时,Ca为%、非植酸磷为%,4周龄后Ca为%,非植酸磷为%;前苏联规定:1-60日龄Ca为%、P为%。

Lu(1994)对仔鹅日粮中Ca与有效磷进行研究,认为Ca、P存在相互作用,生长鹅Ca、有效磷需要为%和%。

李文立(2003)研究结果表明:0-4周五龙鹅饲料中适宜的钙水平为%,非植酸磷为%;5-8周龄适宜钙水平为%。

可见,生长鹅Ca、P的需要不同试验与研究差异大。

维生素需要NRC(1994)制定的鹅维生素需要标准是参考鸡的营养需要,有关生长鹅的维生素需要报道甚少。

Serafin(1981)研究结果表明:仔鹅采食缺乏核黄素、泛酸、烟酸、胆碱以上维生素的日粮,生长差,缺乏泛酸甚至引起100%的死亡,日粮胆碱含量少于530mg/kg,仔鹅发生脱腱症。

当日粮中核黄素为kg、泛酸为kg、烟酸为kg、胆碱为1530mg/kg时可防止脱腱症,仔鹅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并且为维持鹅正常生长发育,已测定的维生素水平似乎与其他已被确定的禽类如鸡所需要相同。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鹅的饲养标准,一些专业书籍中介绍的主要是美国NRC鹅饲养标准、前苏联鹅的饲养标准和法国朗德鹅饲养标准等。

上述饲养标准针对性都较强,在我国鹅上应用,达不到良好的生产效果,设计肉鹅日粮营养水平时,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地区差异、养殖方式等。

3鹅的饲料原料成品料与原料的品质息息相关,所以唯有选择优良的原料,才能确保饲料品质。

全价日粮中鹅饲料原料以玉米杂粕为主,目前,市场原料价格逐步上升,波动大,如何保证原料质量是各饲料厂面临的重要课题。

植物性原料3.1.1玉米玉米的能量价值来自含淀粉的胚乳和胚芽,前者主要由支链淀粉组成,后者主要是油,多数玉米含3%-4%的油,是鹅的优良能量饲料。

在实际生产中,玉米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玉米品质随着储存期、储存条件而逐渐变劣,储存中品质的降低。

②来源、季节不同,玉米质量差异较大。

③受霉菌污染或酸败的玉米均会降低动物食欲及营养价值,若已产生毒素则有中毒的可能,所以进口或购买玉米应制订黄曲毒素限量,有异味的玉米应避免使用。

3.1.2小麦很多国家把小麦作为家禽日粮能量的主要来源,但用量如果超过30%,在生产中可能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雏鹅。

小麦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不同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差异很大,变化范围10%-18%,配方计算上应注意;②小麦皮部灰分含量高,依此可做小麦品质判断的项目之一;③小麦亦有污染麦角毒的可能,籽实生长异常者,应注意检验;④发芽小麦代谢能水平只降低3%-5%,配方中可适当调整营养参数后使用;⑤配方中增加小麦的使用可改善饲料颗粒形状,有利于肉鹅采食。

⑥小麦含有约5%-8%的戊糖,可能引起消化道粘稠度增加,导致日粮消化率下降,粪便湿度增大,因此常需配以酶制剂一起使用。

3.1.3大豆粕其蛋白质含量达40%-50%,氨基酸组成均衡,与玉米配合使用效果较好,但与高粱结合使用时,蛋氨酸含量偏低,为唯一限制性氨基酸。

在实际生产中,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热处理程度不够的豆粕中含有较多的抗胰蛋白酶、血球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从而影响豆粕的利用。

②豆粕中含有的某些较难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不易为鹅消化,引起代谢能降低,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大豆加工条件的改变和添加外源酶。

③由于豆粕蛋氨酸含量低,且无粘性、无香味、诱食性差,宜与其他动物性饲料搭配使用。

3.1.4双低菜籽粕双低油菜籽榨油后所得副产品为菜籽饼(粕),由于品种改良,促甲状腺肿素和芥子酸含量明显下降,其粗蛋白质含量在36%左右,蛋白溶解度低,利用率不及豆粕和棉粕;蛋氨酸含量高,赖氨酸、蛋氨酸含量及其利用率较低。

在实际使用时应限量饲喂,一般占日粮5%-8%为宜,如果与棉籽饼但蛋白质消化率较豆粕和棉籽粕低,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植酸含量较高,生产中应注意鹅腿病的问题。

3.1.5棉籽饼、粕含粗蛋白质32%-37%,脱壳的棉籽饼粗蛋白质可达40%,精氨酸含量高,但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偏低。

①棉籽饼(粕)中存在游离棉酚,会影响动物细胞、血液和繁殖机能,在日粮中应控制用量,雏鹅及种用鹅不超过8%,其他鹅应在10%-15%。

②加工方法对棉粕的品质影响也很大,机榨产品残油量较高,游离棉酚含量较低;采用溶剂提油的产品,残油量低,蛋白质品质较佳,赖氨酸含量较高,但游离棉酚含量高。

③加工中生棉混入黑色棉籽壳含量对成分影响很大,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低,品质不好。

④不同产品品质变化相当大,特别是很多过熟棉籽粕,造成赖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及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破坏,利用率很差。

⑤棉籽粕易污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使用时应注意。

3.1.6花生粕为花生提油后的副产品,一般粗蛋白质含量47%,粗脂肪含量%-1%。

使用时应注意:①适当的蒸煮、加热可去除生长抑制因子(120°C左右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但过热处理(200°C以上)则降低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利用率,通常溶剂萃取或预榨萃取产品温度容易控制,品质较佳,机榨的产品加温不均,品质差异较大。

②花生粕易污染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所以选择货源应非常小心,高温多湿季节不可久贮。

3.1.7麸皮主要特征是高纤维、低容重和低代谢能,但粗蛋白质含量相当高。

研究认为,麦麸有促进家禽生长的作用,可能因为麦麸的使用改变了肠道的微生物区系。

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麦麸中植酸磷的含量相当高,简单的蒸汽制粒可使麦麸的能值改善10%,磷的有效性提高20%;②麦麸含量高的日粮会使垫料过于潮湿;③成分含量受小麦品种影响很大,冬小麦所制成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春小麦所制成的,粗蛋白含量较低;白小麦制成的比红小麦制成的低;④麸皮易生虫,故不可久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