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 代 汉 语(七)词类活用

古 代 汉 语(七)词类活用


5、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 听之。《礼记·檀弓下》
6、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8、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0、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
纪》
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来对待。
1、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4、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5、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通“麾”)下者,(韩)信
乃解其缚,东乡(向)坐,西乡对,师事之。《史 记·淮阴侯列传》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 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 宣公二年》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 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 性状”的意思。
2、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三》 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4、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
“依凭”指抽象的东西,例如: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 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2、“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公输》
1、触槐而死。《左传·宣公二年》 2、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战国策·赵策》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4、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 上》 5、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 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6、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报孙会 宗书》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古汉语中“岁”、“月”、“日”等时间名 词作状语时,其所表示的含义,与“岁”、 “月”、“日”的正常含义不同。
• 主要有三种情况:
1、“岁”、“月”、“日”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 语前作状语时,表示“岁岁”(即年年、每年)、“ 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 的频数或经常。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成为活用为使动词的这个名 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 成为什么”
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 羽本纪》
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 公二十二年》
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4、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5、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战国 策·赵策》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3、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5、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夜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 2、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 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4、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5、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
(三)动宾词组作状语
及物动词一般以动宾词组的形式作状语,表 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时间;有时用“而” 或“以”连接,有时不用。例如: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左传· 隐公元年》
2、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僖公三十年》 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
政》 4、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5、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先进》 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20、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2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2、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
东陵之上。 2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6、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
列传》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看成是活用为意动词的这个 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 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的意思。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1、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涉王。”
《史记·陈涉世家 》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4、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6、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

《战国策·齐策》
2、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5、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四、名词用作状语
第一,表示比喻。 •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 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6、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 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2、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礼记·礼运》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4、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作状语,表示 “往日”、“从前”之义,用来追溯往事。
1)日君(晋平公)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 (地名)田。《左传·昭公七年》
2)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左传·文公七年》 杜预注:“日,往日。”
3)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传·昭 公十六年》
五、动词作状语
1、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 侈吴王之心。
2、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 ,将有火患。”
3、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 有死鹬。”
4、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操刀挟盾,猱 进鸷击,或能免乎?
5、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6、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7、(华)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2、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上》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4、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
高帝纪》
第四,表行为的工具或依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列子·汤问》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滕文公下》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Hale Waihona Puke 2、“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 逐渐发展,义为“一天一天”、“一天天 地”。
1)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 列传》
2)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古诗《孔雀东南飞》 3)事日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判断方法
1、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2、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4、肯定了宾语后,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用作使动 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具有
“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14、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 …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15、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秽,不足雄远 国,使崔季圭代。
1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苏)武, 而收击张胜。
17、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 日。
18、谢石闻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 秦师。
19、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 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8、齐桓公将立管仲为仲父,令群臣曰:“寡人
欲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 门而右。”
9、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 秦,而愿忠者众。
10、管仲,世所称贤臣,而孔子小之。 11、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
市。 12、千乘之君与之友而不可得也。
13、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 死人之事。
通论(十一) 词类活用
一、 名词用如动词
1、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 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2、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4、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
•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有时候也用来作状语, 对作谓语的动词进行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 方式、情态、状貌等。
(一) 不及物动词作状语
1、(李)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 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