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摘要:11月28日,DOMO nature·2010“设计与生活”主题艺术沙龙在东辛店DOMO nature 家居艺术陈设馆隆重举行,气温的持续走低,并没有阻挡住京城设计界权威及广大时尚、家居媒体在11月最后这个周日的倾巢出动。

在诸多设计界权威或犀利、或温婉的言论背后,映射出国内设计领域的困顿现状以及发展突破,当务之急是实现设计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初衷,让源自普通生活的设计元素主导生活,让真正的艺术返璞归真。

柳冠中:各位嘉宾,各位同行,还有主持人下午好。

今天下午这个机会我们交流一下,主要是想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主要是想阐述我对设计和艺术的一些思维方法。

我们大家都这么说,包括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名人都说过,“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这句话咋一听好像没有错,但是这么一表述,“设计”就没了,实际上设计是人类最原始的智慧和冲动。

下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我们今天来的是一个“产业链”,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任何一件物品,它在工厂里叫产品,在商场里叫商品,在家里叫用品,扔在垃圾站是废品。

而我们设计师必须关照这个全流程,而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从某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就会偏废。

社会上各种声音必须整合在一起,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设计经常讲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战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讲牌,并不讲品。

牌是广告宣传,而品是什么?中国人的文字是讲涵义的。

为什么“三口”才为品,一个口不能叫品,肚子饿了,那没有吃相,那绝对没有品。

第二口富了,我要显摆,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到处在显摆,到处在招摇过市,它谈不上品。

我们讲真正的“品”是一种适可而止,是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有节制生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而我们讲的设计的观念和如何评价一个好的设计,绝对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要做过头。

真正生活的问题,被大家忽略的问题,这个才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设计的思路。

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我们中国的汉字讲得非常清楚,繁体字的“聽”,听是用耳朵听的,耳朵只是一个传播的渠道,台湾的说法叫管道。

真正的听,耳朵是一个表面现象,要用眼睛听。

通过看你的表情,你是在忽悠我?还是很真诚地在说话。

实际上听,是用心灵,你的记忆,你的文化,你的素质,你对生活的态度,你才能把这个话听进去。

我说简体字——“听”设计地更高明,他干脆把话说到底了,什么叫听,用嘴巴听,这正是设计师的思维方法。

我要对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意识,所有的社会理解有自己的反馈,我要拿出一个方式来引导人们健康的消费方式。

要用设计师的行为去表达设计师对生活的认识,这就是我们设计的本职。

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是一种能力,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技巧,但是设计仅仅从这个角度认识的话,就太局限了。

设计是人跟大自然,跟社会和谐的一种智慧,或者我们的思考方式。

所以设计远远早于科技和艺术。

当原始人拿起一块石头打野兽的时候,他会选择,选择那种拿起来合适,能扔到一定的距离把野兽打死。

这个可能经过了千百万年,这个时候可能“设计”就开始了。

当人们有意识地去打造石器的时候,这时候还没有科学,也谈不上艺术。

但是设计的行为已经开始了,实际上设计一直在处理一种关系。

我们说科技是生产力,设计就是生产关系,它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即所谓“四两拨千斤”,关键在找准支点。

设计一直在人类的进程过程当中起着催化、引导和调整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设计的本身,它的本质是一种整合的创新,它不是某一个专业的创新,靠的是整合广博的知识和资源的结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传统是传统的精髓,不是表面的一个斗拱,一个四合院所能够代表中国的传统的。

而这样理解传统就偏废了,它只是传统文化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传统。

真正的传统是精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利器。

什么叫“利”,并不是最先进的最时尚的或者最原始的东西就叫利,或者是最“酷”的,而是应该从我们中国人做的“事”去评价,目的是做事。

技术只是工具,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做事情,是物的造型和技术存在的合理关系的脉络。

中国的设计的本质是在生活当中,在事的关系当中去研究发现,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合情合理的物来。

我们设计师是在讲故事,在编写生活的戏剧。

我们说家具也好,或者装修也好,建筑也好,只是生活当中的道具。

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加有趣,更合理,更有意义。

所以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而我们都说造物,造物是一个现象,其实是在祁使性地叙事。

我们人类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会有反馈,我们要有主观的意志,这实际上不是在被动地、简单地描述。

科学是描述,设计是祁使,是在无言地服务,但是它又是无声的命令,它是在讲理,也是在抒情。

所以我们说确定设计艺术的要素,是我们要在生活中。

时间和空间绝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叫做时间流和空间场,它是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

时间有主观性,生活当中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中才具有确定的意义。

不能孤立地看传统,孤立地看我们现在的某一个现象,或者一个时尚、一个潮流。

生活在实践当中展现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

所有的传统、习惯、风俗、文化、历史,都是我们曾经的过去,如果设计师对这些背景不理解,不认识和尊重这些背景去设计产品就会失败。

设计是过去、现代和未来的统一,它不能沉浸于过去,也不能仅仅存在于现在,必须是一个连续。

所以我们讲“情景”,设计师在创造一种情景,来组织物,组织物境来让人们产生一种意境,是这三“境”的统一。

我们现在讲空间。

空间不仅仅是生活的一个物理场合,同时空间也被人们赋予了目的。

所以在生活当中,空间具有超越其物理层面的意思,不仅是大小、高矮,或者是色彩、形态这个关系。

它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比如在历史当中人和物的关系。

所以在文化历史概念里,都具体体现了微观的人,就是我们说的消费者,我们的人民。

我们怎么理解生活和艺术?物只是手段,它满足了人的目的。

但是你应该看到,你选择的物,你组织的空间,它反过来影响人,是来制约人的。

行为和信息是连接人物外部环境目标之间的一个纽带,是人类文明赖以进化和发展的一个催化剂。

外部空间世界是一列人、物、事件、话语、行为、意义的综合。

所以艺术的世界,每一时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打散、重组、混合。

而我们每一个时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决策和行为。

所以设计师们的行为是非常关键的,你要给别人沉淀下这个“意义”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生活艺术的结构里面,外部的环境世界是一个空间场、时间流,是通过信息进入人的意识世界的。

而人们主体内在的意识世界又通过行为、我们设计师的行为,或者我们消费者的选择等综合因素去影响改变着外边的世界。

我们从生活的意义来说。

在事的过程当中,主体意识沿着时间流动,因此在事的意义当中包含着情感的产生和价值的判断,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它反应了人的世界观和你的观念。

为了强化我们在生活当中的意义,人们总是把事情的过程复杂化、精细化、或者神圣化。

比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又比如一些特定的礼仪场合,它是需要夸张的,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它,让它沉淀下来。

就像我们说的古代君王前面的座位,也就是大臣们坐的座位,绝对不是我们现在大家坐的座位,那个坐面是低下来了,你根本没有办法坐,你坐了屁股就要滑下来。

这是为什么?因为君王要你扶着膝盖,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在那儿保持一种姿态。

它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

特定的人物、道具、氛围构成了不同的空间,人们的空间被行为所规范,人们需要在空间和行为当中做到分析。

我们设计师要处理一个关系,是在不同的空间上上演不同的人间戏剧,人们的角色行为被空间所制约,空间与其说是一个物理场,还不如说是一个心理设备的场。

空间像磁场,我们的行为心理意识化,也就是我们在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影响到我们的人民,或者我们的消费者。

比如这把椅子,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它的结构和材料和重量,或者坐上去的感觉并不舒服,但它恰恰是设计史上销售最好的椅子。

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这么一个大师,这个大师代表着一种现代主义,这个设计师的成功是代表着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现代意义和现代设计。

办公室放这把椅子,表示这是一个现代的设计公司,代表了设计师的主张。

就像我们的生活用品,拿一双李宁鞋来说,这个鞋在功能和结构上真正能起多大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在它的功能性之上逐渐增加了实用性,逐渐把它的重要性体现出来,这样便产生出一种象征意义,形成了一种文化。

所以说,我们的设计,往往整个的价值没有多少,为什么能卖这么贵,也是这个原理。

物质沉淀下来在人们心中产生意义,是意义的价值,它不再是价格,而是精神价值。

我们说我们的故宫,故宫代表什么,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它是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的一种要求。

它把这种需求整合成一种建筑的形态,让人们进到里面产生一种庄严感。

就是塑造一个精神空间,它是体现了整个社会当时的一个缩影,整个的社会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来看看四合院,四合院是什么?我们现在研究四合院,但是我们现在能住四合院吗?13亿人口是不是每家都要住四合院?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四合院就像大熊猫一样要被保护,我们研究四合院,实际上是研究它和人的关系,研究现代人的生活关系,我们在创造我们现在的交流空间。

我们不可能把四合院搬过来,搬过来只是一个博物馆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用于生活。

再比如说苏州园林,我们看大观园能不能这样,一个大企业弄一个小桥流水。

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大多数上班的白领白天匆匆忙忙上班,下班赶紧回去抱孩子、做饭,怎么可能像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那样悠闲地欣赏,三步一转,五步一换景?不可能了。

我们必须创造现代的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沉浸在过去的传统里面。

所以我们说西方的教堂也好,中国的祠堂也好,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物境”、“情境”,完全是“意境”的不同所致,这是完全不同的文化。

文化赋予的符号意义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符号,是深层次的,是抽象的,是难以把握的,但是需要设计研究和发展。

因为它在与人的互动过程当中不应该是一个诠释型的,所设计的并非是分析,而是一种理解,是一种意会,是一个把握产品意义的历程,也就是文化存在的一个确定的联系。

所以,文脉的意义是一种承接,形式只能作为一种手段,我们过多关注手段的时候,手段就成为目的。

而人们往往忘记了最终的价值、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很多设计师往往忘记了目的,都使用了手段。

比如有一个灿烂的海景、一个粗糙沙滩、一个腐朽的木桩、一个充满力量的动作。

这张海报,这一切都是为了宣传牛仔服,它想传达出来的是人们心里的预期,是年轻人的预期,他们希望过这样一种生活,希望成为这样的一种人。

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未来。

所以我们必须要创作新的文化,当文化存在的语境已经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再穿着长袍当文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