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知识点归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3. 教育的保障性原则。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4.教育平等性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

5.终身教育原则。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家鼓励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上述规定都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和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身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改革创新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公民权。

2.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3.学术研究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4.指导评价权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相对应的一项特定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权的行使。

5.报酬待遇权是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利在教师职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

6.参与管理权是公民民主权利在教师特定职业下的具体化。

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也有得于推进学校民主化建设进程。

7.进修培训是教师职业权利最具代表性的一项。

义务:1.遵纪守法。

2.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教育教学工作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3.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爱护尊重学生。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6.提高水平。

P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

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对教学辅助人员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侵占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它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说来,在教师方面就是关心教师的职业成长,在学生方面就是以学生为本。

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工作。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3.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

4.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

5.团结合作,为学生创立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1.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

2.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一年以上。

3.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4.按当地老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工作量。

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为人师表强调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根本是对学生而言的,因为学生是其主要的工作对象。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创造。

珍妮纺织机的创造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标志。

电力的广泛运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创造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刮骨疗伤:华佗对症下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死人诊活,活人诊死:李时珍《本草纲目》扁鹊换心、起死回生。

切脉诊断方法:扁鹊《难经》《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其教学思想有教学相长、藏息相国、学不躐等、启发诱导等。

春秋五霸:齐桓公(最早称霸)、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洋务运动:中央以奕,文祥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三省六部制:三省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内史省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

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