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圣才出品】

第八章 17世纪教育的沿革
第一节 17世纪教育思想的沿革
一、社会基础
(一)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与专制政治的发展
理想君主的教育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1.自然科学的进步
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牛顿力学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

2.社会科学的发展
(1)培根:通过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最终获得正确的知识;(2)笛卡尔:怀疑、理性至上
(3)霍布斯:唯物主义反映论
(4)洛克:“白板说”
强调教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练习,强调教学实践中实用知识的传授。

第二节 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一、早期发展
1.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强调使用知识、实际生活的教育一派发展而来的;
2.矫正人文主义实践中出现“西塞罗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人文主义发展初衷;
3.人们对于教育寄予新的希望:向儿童提供一切派的上用场的知识。

二、实践基础
(一)宗教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实施
(二)古典主义思潮的新变化
古典主义失去了文艺复兴运动盛期对社会精英的普遍吸引力和号召力;
(三)教育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总之,意大利和北方诸帮两处的文艺复兴运动,都立意打破生活上思想上一道同风的习惯。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利用经典作家著作了解自然与人生,把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实际生活的准备活动。

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拉伯雷、弥尔顿
1.伊拉海默的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1)重视古典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学习
在注重文字及文法本身的同时,更应注重其所指代的事物的学习和理解;
(2)奉行新的知识观
事物和文字知识;
事物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2.弥尔顿的人文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1)对人文主义教育形式化倾向的批判
(2)学习与教育目的
学习目的:最终归结到运用感觉对可见事物的研究和学习上;
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功地处理公共事务和个人事务、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责。

3.课程体系
(1
)第一类:人文学科(2)第二类:社会学科
(3)第三类:自然学科
(4)第四类:神经学科
第三节 感觉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一、培根科学知识观的教育价值
“科学知识观”、“科学归纳法”
(一)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
1.背景:“经院哲学”为核心的陈腐知识观
2.四类假象: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1)种族假象
把人类种族的需求,当做唯一的判断标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譬如说:苹果之所以这么红,是为了引起人的食欲;猪之所以这么肥,是为了提供我们营养;狗之所以会叫,是为了替人看门;太阳之所以会出来,是为了照耀人们。

这种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一切的价值都是以人为准的想法,就称作种族假象。

种族假象会使人类变得过于主观,甚至形成人类中心主义。

但是一般人很容易犯这种错误,因为人本来就是以人作为基础来思考各种问题。

同时,种族假象会使得某些难题无法得到解释,就以蚊子来说,蚊子到底有什么用?它对人类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由此可知,有些生物的存在并不是为了人类才被创造出来的。

(2)洞穴假象
这是指每个人都像是井底之蛙,思考受到限制。

基本上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从小开始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经验。

人虽然无法避免自己的限制,但是知道这些限制,就可以减少被限制的程度。

当然,要完全摆脱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宣称自己能够完全摆脱这些限制,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就好像一个人说:“我这个人最客观。

”事实上这句话本身就不太客观了,顶多只能说:“我知道自己有主观的地方,所以作判断的时候会约束自
己。


(3)市场假象
市场假象代表思考中混杂着许多传言或道听途说。

现在就处于这种情况,每个人仿佛都有某种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明明是相同的一件事,经由不同的人叙述之后就产生各种不同版本。

譬如现在电视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八卦消息,这些八卦到最后往往变成罗生门。

版本看似很多,事实上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很多人不诚实。

或者,即使不是故意不诚实,也是设法不去看自己不喜欢的部分,而选择性地下判断。

(4)剧场假象
剧场假象是指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人喜欢按照既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像排练一出舞台剧之后,然后一一照搬。

这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

许多人一旦接受一套哲学或一种宗教信仰,就好像接受一出舞台剧,全套搬演出来,从此以后认为人生就是这样,这就叫做剧场假象。

3.“知识就是力量”
(二)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取方法:归纳法
《论学术的发展》:科学归纳法;
《新工具》:科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方式
讲解法:适用于传授基础性的科学知识;
传授法:适用于传授较为复杂的科学知识。

弗朗西斯·培根与《新工具》:
“一切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留下后代,但只有人类能通过后代下美名、事业和德行。


而,为什么有的没有留下后代者却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功业?因为他们虽然未能复制一种肉体,却全力以赴地复制了一种精神。

因此这种无后继的人其实倒是最关心后事的人。

创业者对子女期望最大,因为子女被他们看作不但是族类的继承者,又是所创事业的一部分。


作为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子女常常会有不合理的偏爱。

所罗门曾告诫人们:“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在家庭中,最大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优遇。

唯有居中的子女容易受到忘却,但他们却往往是最有出息的。

在子女小时不应对他们过于苛吝。

否则会使他们变得卑贱,甚至投机取巧,以至堕入下流,即使后来有了财富时也不会正当利用。

聪明的父母对子女在管理上是严格的,而在用钱上不妨略宽松,这常常是有好效果的。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

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书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

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

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

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学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