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下)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5年第20期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不仅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
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
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这个38岁男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
木拉提·西日甫江说他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颁奖辞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
危险无处不在,你用胸膛做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你选择了翱翔。
高飞的猎鹰,你绝不孤独,因你的身后是人民!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
肖卿福,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
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
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
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
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
他表示“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
颁奖辞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
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
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最孝女儿:朱晓晖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个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
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
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
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
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
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
为了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还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
”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颁奖辞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
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
寒风带着雪花,围攻着最北方的一角。
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
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光耀人间: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师昌绪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
“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
2011年1月12日,有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
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他说:“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
”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
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颁奖辞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
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爱意满园:“陇海大院”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
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
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颁奖辞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
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